摘要:作为体检报告上的“常客”,“结节”其实并非疾病名称,而是一种影像学的描述术语——通过影像检查在身体上看到了“小团块”,而组织增生、炎症、良性或恶性肿瘤,都可能是造成“小团块”的原因。
2024年6月13日,武汉市第五医院肺结节诊疗中心。视觉中国|图
作为体检报告上的“常客”,“结节”其实并非疾病名称,而是一种影像学的描述术语——通过影像检查在身体上看到了“小团块”,而组织增生、炎症、良性或恶性肿瘤,都可能是造成“小团块”的原因。
“这年头,体检单上没几个结节,都不好意思跟同事交流。”社交媒体上,关于“结节”的分享总是自带流量——有人分享被气出结节的“致郁”故事,也有人买到号称可以“消结”的神药偏方。
据2024年6月发布的《美年健康2023年度健康体检大数据蓝皮书》,在国内总计1981万人的体检报告中,肺结节检出率为53.6%,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47.7%,乳腺结节检出率为33.9%。
2025年4月中旬,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结节检出率再被各方关注。“有不少患者刚检出结节时都很紧张,担心很快就进展成肿瘤,在见到医生之前吃不好睡不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综合科副主任、肿瘤内科主任医师张同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到底应如何正确看待“结节”?张同梅指出,早期发现确实是治疗癌症的最好办法,但只有极少数结节会被确诊为癌症,初次发现结节不必过度担忧,患者记得去医院就诊,遵医嘱即可。
结节恐慌
公众对结节恐慌,根源在于对癌症的恐惧。尤其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双第一”的恶性肿瘤。
“结节”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往往CT检查时才意外发现,可依据影像显示的病灶大小、数量及形状密度等特征,初步判定病症及严重程度。
以肺结节为例,直径小于5mm的称为微小结节,比大米还小,通常为良性;直径5-10mm的称为小结节,绿豆大小,可能由肺炎、肺结核等良性病变引起,需进一步观察;直径在10-30mm之间的结节,恶性风险则大幅增加。
对于良性肺结节,医生通常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对于性质不明的结节,则需制定详细的评估和随访计划。一般而言,直径不超过5mm的结节只需进行年度随访,而对于较大或具有可疑特征的结节,则可能需要缩短随访间隔,以便更密切监测其变化。
医学界普遍认为,近年来结节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存在多方面原因,包括公众体检意识增强、各类早筛项目覆盖率提升等。
尤其随着CT、B超等检测仪器的精密度日渐提高,影像科医生的经验也不断增长,人工智能在影像检查中的使用,使得更多、更小的结节也能被检出。“过去有些体检只做胸透或胸片,一些直径在1cm以下的结节就很难被发现。”张同梅解释说。
家在深圳的糖尿病患者李芸2021年曾住院调理血糖,在常规CT检查中发现了几个肺结节,其中一个最大的直径接近8mm。耐不住肿瘤内科的年轻住院医生多次跑来劝说,她在检出结节的一周后就接受了微创手术。
“医生也没给我看活检报告,只说是良性的,出院小结上写着原位癌。”李芸说。事实上,这是一种癌细胞局限在上皮组织内,没有突破基底膜的极早期癌变,属于0期,是一种病理学概念。
肺结节被过度诊断?
尽管医生告诉李芸,肺癌的“小火苗”已被扼杀在摇篮里,但李芸出院后难免开始嘀咕,自己是否被过度诊断,做了不必要的手术?
2025年2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疾控中心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基于对浦东新区320余万常住居民的分析,研究认为我国肺癌患者的过度诊断率已高达50%,女性过度诊断率高尤为明显,而低剂量螺旋CT在体检中的广泛应用可能是主因。
研究还指出,约88%的女性肺腺癌被判定为过度诊断,这类肿瘤多表现为“惰性生长”(年均体积增长<30%,部分病灶可能终身无症状),早期手术对生存率提升有限。过度手术可能导致肺功能损伤、术后并发症(如气胸、感染),患者需长期承受“癌症幸存者”心理压力,且过度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张同梅指出,这一研究发现提示学界应对过度诊断与过度治疗提高警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研究中对过度诊断的评估,基于两个特征性表现:一是2002年至2020年间,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而死亡率保持稳定或下降;二是如果筛查有效,早期诊断应伴随着晚期病例的减少,但女性晚期(Ⅱ~Ⅳ期)肺癌发病率稳定甚至有所升高。在其他肺癌发病风险因素大体不变的情况下,过度诊断就被归因于低剂量螺旋CT筛查的普遍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从全球肺癌的发病趋势来看,65岁以下女性肺癌的发病率在美也是逐步走高的。另外,从美国肺癌的防控经验来看,防控措施实施后,肺癌发病率存在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整体肺癌发病率下降的时间大约需要15年。而我国对肺癌进行大规模的筛查,实际也就在疫情前后几年的时间里,早期诊断带来晚期患者诊断数量的减少和死亡率的下降,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张同梅说。
张同梅同时谈到,一些患者尤其是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担心自己遭遇过度诊断,想了解什么时候应该接受手术治疗,可以考虑通过专科医院肺结节多学科会诊(MDT)等方式指导诊治策略的选择。
慎用消节“神药”
对一些较为敏感容易焦虑的人群来说,要么“未雨绸缪”,要么希望早日拆掉结节这颗“定时炸弹”。
2025年3月,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一批以散结节、消包块为卖点的“神药”横行直播间——有外敷的中成药液或贴膏,也有各种添加中药材原料的口服液或压片糖果(具体参见2025年3月15日南方周末报道《剧情演绎很“上头”,“神药”横行直播间》)。
“极微小的结节通常只能通过西医影像学检查才能看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中医科主任宋鲁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结节的形成跟气滞、痰凝、血瘀有关,针对直径在10mm以下的小结节,有可能通过服用中药来遏制其生长。
宋鲁成认为,一些常见的用于治疗“结节”的药物,如山慈菇、黄药子、猫爪草、莪术等中药材,都有一定的肝肾毒性,必须控制好剂量,“找到一位有充分治疗经验的专科医生十分重要”。
而对于网络销售的一些“神药”,宋鲁成建议患者应理性看待:“它对每个患者不同情况的针对性不强,就好比买衣服,不管高矮胖瘦都只穿一种型号,肯定不太合适。”
更重要的是,患者若发现结节后没有密切随访观察,而是选择使用这些“神药”,则很可能错过“早筛早治”的黄金阶段,贻误后续治疗。“遵医嘱,按时随访都是最重要的事。”张同梅说。
哪些人需要“早筛”“早治”
过去人们大多有了明显症状才去就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体检和癌症早筛,也就有越来越多的疾病在早期被发现。
张同梅谈到,因为疫情,不少人接受了CT筛查,而正是这无心的筛查,挽救了很多患者走向晚期肺癌的命运。“从我们医院来看,针对早期肺癌,2020年下半年手术量接近2019年全年的两倍,其中相当一部分病人是在CT筛查中发现的。”
数据显示,我国约80%的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生存率不足一年,而早期肺癌患者通过手术治愈率可超80%。
2024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首次从国家层面发布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推动肺癌的筛查工作与规范化诊疗。
按照方案要求:50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应当每年做一次肺部CT检查,包括年吸烟超过400支、与吸烟人群同室20年以上、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直系亲属确诊肺癌等满足一条即为高风险。
除了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肝脏结节等也频繁出现在体检报告中,但大多数结节是良性的,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上海市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推出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每两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检查;3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检查一次甲状腺。
对于结节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明确,很多结节和恶性肿瘤的发生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遗传、激素水平、饮食、生活习惯等。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疾病十分重要。“生活规律、注重健康饮食和睡眠、戒烟并远离二手烟、控制体重、加强运动是预防结节等疾病的有效方式。”张同梅说。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责编 曹海东
来源: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