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绿护沙传薪火 童心共筑生态梦——阜新传媒小记者“我在彰武有棵树”实践活动侧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06:25 2

摘要:4月20日清晨7点,街心广场上已是一片跃动的“红色海洋”。阜新传媒小记者们身着统一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持采访本和记录笔,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对“我在彰武有棵树”主题实践活动写满期待。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生态课堂中,孩子们用脚步丈量沙地绿洲,用双手栽下希望之苗,

四月的阜新,春风拂绿,万物复苏。

4月20日清晨7点,街心广场上已是一片跃动的“红色海洋”。阜新传媒小记者们身着统一红色马甲、头戴小红帽,手持采访本和记录笔,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庞对“我在彰武有棵树”主题实践活动写满期待。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生态课堂中,孩子们用脚步丈量沙地绿洲,用双手栽下希望之苗,亲身感受并弘扬“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治沙课堂:对话历史,触摸精神丰碑

上午9时,彰武治沙学校的礼堂内掌声雷动。彰武县文旅局局长王立伟以一句“你们是绿色未来的见证者”热情迎接小记者。治沙学校校长翟钟龄将七十余年治沙史诗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娓娓道来:从第一代治沙人“一棵树、一把草”的艰难起步,到如今林草覆盖率突破生态奇迹,几代人的接力故事让现场鸦雀无声。 “为什么沙地能变成绿洲?”,翟校长指着治沙学校展廊的照片说到:“每一棵树都是治沙人的‘钉子精神’——扎下根,就不退半步。”这句话,被小记者们郑重记入采访本。

生态巡礼:接力攻坚,智慧治沙答卷

在王立伟局长的引领下,小记者队伍走进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实地探访万亩人工治沙示范区的生态蝶变。示范区红色长廊内,一组今昔对比图震撼人心:曾经肆虐的流动沙丘,如今已化作绵延不绝的绿色屏障。

位于大德镇黄花村的万亩人工治沙示范区,曾是彰武县六大流动沙丘之一,风蚀点密布、黄沙漫卷。历经数十年接力攻坚,当地党员干部与群众创新实践“以草固沙、以树挡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的生态治理模式,将昔日的“沙海”逐渐蜕变为“绿洲”。

王立伟局长向小记者介绍,这片绿洲不仅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样本,更成为辽宁省生态修复与党性教育的实践课堂。如今,示范区腹地绿意葱茏,宛若一条横亘千里的生态丝带,为周边地区筑起坚实的生态防线。

亲手植绿:扶苗培土,我是绿色推介官

活动的高潮是植树实践。小记者们在大德镇千年古枫树附近铁锹挥舞,扶苗培土,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王立伟局长化身“植树导师”,示范植树要诀。“坑要挖深,土要压实,这样树苗才能扛住风沙!”王局长手把手教学。小记者们纷纷将写有自己名字的认养牌挂在树梢:“我要和它一起成长,明年再来看看!”春风拂过,新栽的树苗迎风挺立,与远处苍翠的松林遥相呼应,仿佛一代代治沙人生命的接力。

活动间隙,小记者们化身“生态小主播”,手捧采访本妙语连珠。“您觉得我们种的树能活多少年?”“治沙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王立伟局长笑着点赞:“问题专业程度堪比记者发布会!”

团建感悟:把根扎深,汗水中的心灵启迪

植树后,在原始风貌区里,一场团建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火热开场。拔河比赛中,当力量弱的一队即将被拉过界线时,一个小记者突然大喊:“学学樟子松,把根扎深!”其他小记者们心领神会,应声调整姿势,脚趾抠进沙地,再次紧攥绳索,亲身体验“扎根”的力量,竟奇迹般实现逆转!滑沙坡道上欢笑声与沙粒共舞。几次“逆风攀爬”的艰辛体验后,小记者们感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治沙人说‘走一步退半步也要向前’。”

此时此刻,这些精心设计的活动,让治沙精神从理念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以上来源:阜新日报 记者 冯珺 摄影 刘琦)

我在彰武有棵树,彰武治沙算我一个!

这里是辽宁彰武,

在这里,新中国科学治沙开始的地方,70余年铸就了瀚海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这里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缔造了“沙退人进”“人沙和谐”的绿色奇迹,

在这里,每一粒沙都是精神的洗礼,每一棵树都是未来的伏笔。

这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践行的地方,山水林田湖草沙绘就了美景的壮丽,

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以具象,铸就“两山”转化成果示范。

生态彰武,绿富同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正赓续书写着从历史走向未来的传奇!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象征。

今天,我们怀着对绿色家园的向往,发出“我在彰武有棵树”的诚挚倡议:

争做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者,

争做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者。

携手共进,用双手播种绿色,

从植下一棵树、植出一片绿开始,

我在彰武有棵树,

不仅是在彰武这片土地之上,更是在心中种植下“这一棵绿色希望之树”,

在未来的日子中,

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绿色新篇章,

共筑绿色新长城!

来源:微会动袁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