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尝试读点新东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08:33 1

摘要: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中,青年群体正为阅读注入年轻活力。他们的阅读场景灵活,会在图书馆、图书市集、城市书房等不同场所中看书;他们的阅读形式新颖,无论电子书、有声读物还是视频说书,都是阅读的方式;他们的阅读选择有趣,喜欢将阅读与影视、漫画等结合,有了更多适合自己的新样

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青年阅读新趋势观察——

这届年轻人,尝试读点新东西

4月23日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

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中,青年群体正为阅读注入年轻活力。他们的阅读场景灵活,会在图书馆、图书市集、城市书房等不同场所中看书;他们的阅读形式新颖,无论电子书、有声读物还是视频说书,都是阅读的方式;他们的阅读选择有趣,喜欢将阅读与影视、漫画等结合,有了更多适合自己的新样态。

从公共图书馆到特色书店

读书有了新空间

北京市通州区,开馆不到两年的北京城市图书馆人气居高不下。前不久,这座建筑刚入选《时代周刊》(TIME)2025年度全球100佳旅行目的地。

这座建筑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灵感来自银杏树叶片,144棵“银杏树”构成的“森林伞盖”从“山谷”中拔地而起,营造出“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读书环境。踏入其中,仿佛置身一片银杏林,高大的石柱如银杏树干,撑起整个建筑的骨架,屋顶的曲线如大运河波纹般起伏有致。

在这座“银杏林书苑”中,有着世界最大的单体阅览图书馆。坐在落地窗旁伏案自习的读者,大部分是年轻人。

即将本科毕业的朱同学,正一手拿着《中国通史》,一手提着保温杯回到自习座位上。“馆内整体设计挺吸睛,阅读区的智能平板查阅历史文献也比较方便,很适合看书自习。”朱同学告诉笔者,她打算未来继续攻读历史学方向的研究生,之前一直在家看书复习,被馆内大气的落地窗和自习室吸引后,一周会来三四次。

馆内一层西北侧,元宇宙体验馆排起了长队。据工作人员介绍,该主题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读者可与数字人对话,尤其受到年轻人喜欢。主题馆内,《牡丹亭》《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古籍经典场景得以再现,读者可在此创建自己的数字人身份,感受沉浸式的元宇宙体验。

截至今年3月,北京城市图书馆已接待读者超428万人次。依托多元的阅读服务空间,这里举办了包括京津冀非遗展、“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图书馆之夜”在内的3400余场文化活动,致力于打造可学、可感、可游、可玩的文化探索之旅,吸引许多年轻读者打卡和游玩。

除了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散布于城市大街小巷的特色书店也成为年轻人的读书打卡点。

走进北京市昌平区的魔方城市书房,天花板上悬挂着“诗与远方”“挑一本喜欢的书离开”“谢谢你还在喜欢读书”等标语,阅读区座无虚席,以年轻人为主。几乎每张桌子上都摆有美式、卡布奇诺等咖啡饮品。

“顾客只需买一杯饮品,就能坐在这里看书一整天。此外,书店还有30多个包间,能满足读者阅读、自习、开会等个性化需求。”书店工作人员告诉本报,总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魔方城市书房书店,已在全国各地布局100多家,致力于打造特色主题的阅读空间。

在书店暖色调的灯光下,许多青年手捧咖啡,穿过木质书架和吧台,寻找提前预订好的私人包间。大学生赵宇凡便是其中的一员。“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这里的阅读氛围感和个性化服务很突出,很多年轻人来探店。”赵宇凡告诉本报,他参与了书店的“365天阅读自由计划”(指每天付费1元,一整年无限次借阅书籍),以此帮助自己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

书店出口处的许愿板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注意。在这块不足1平方米的板子上,密密麻麻贴着五颜六色的心愿便签,不少读者在离开书店时会驻足片刻,在便签上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寄语,然后贴上去。“悠悠书香,可抵远方”“2025年,计划看完10本书”“好想进入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这些便签上的心愿或长或短,寄托着年轻读者对阅读的热爱。

据书店工作人员介绍,这块许愿板已经逐渐成为书店特色,不仅记录了读者们阅读后的感悟,也承载着书店与读者之间的故事。

从音频听书到视频“看”书

阅读方式花样多

过去,提起阅读,往往是抚着纸张与书本翻阅;如今,在青年一代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有了花样繁多的体验。

听书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乘坐北京地铁2号线,手机连上蓝牙耳机,打开喜马拉雅APP,播放自己喜欢的有声读物——这是彭扬的通勤常态。这位正在北京实习的大学生,喜欢用听书来打发自己半小时的通勤时间。

“听书很方便,也很享受,戴上耳机就能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彭扬告诉笔者,之前她尝试过在地铁上阅读纸质版《平凡的世界》,但车厢的噪音和晃动,让她只坚持3天便放弃了。直到开始听书,她又重拾了在路上阅读的乐趣。

彭扬说,之前她一直以为有声书只是机械地朗读书本内容,后来才发现很多有声书会用广播剧的形式,有着很强的代入感,这令她耳目一新。被声情并茂的有声读物吸引后,她上下班的零散时间几乎都在听书,古典名著、人物传记、悬疑探案……喜马拉雅APP里,记录着她听过的所有书籍。

各大有声读物平台上,可听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APP上,相关资源五花八门。从经典文学到武侠小说,从生活百科到励志成长,有声书栏目里几乎涵盖了年轻人喜欢的所有类型书籍。这些平台还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帮助读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除了听书,用视频“看”书,也成了新时尚。

如今,许多读书博主会在视频平台上将一本书的精华内容浓缩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里,并搭配有趣的画面和文案,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见解,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理解一本书。

“用单口相声的形式讲三国,更有画面感和吸引力,也能让历史知识变得更通俗易懂。”来自武汉大学的张安辰最近正在看一个讲解《三国演义》的说书视频,形式是单口相声。在视频弹幕网站哔哩哔哩上,这个总时长35小时、105集的说书视频播放量已突破269万次,被1.5万人收藏。张安辰说,他喜欢在午休和晚睡前打开哔哩哔哩网站,观看自己喜欢的说书博主讲解历史书籍。

通过观看说书视频,张安辰发现自己对一些从未涉猎过的书籍产生了兴趣。以前他觉得经济学书籍很深奥晦涩,偶然看到一位博主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将供需关系等经济学术语深入浅出地讲清楚后,他慢慢克服了对经济学书籍的畏难心理。

“视频说书的氛围很轻松有趣,博主的例子和动画也很生动,很适合初学者观看。”张安辰说。

很多年轻人还喜欢上通过社交平台分享读书心得、督促自己读书。

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田赟就会在社区网站豆瓣上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和书评。在她看来,读书也是一种社交方式,寻找和自己意趣相投的“读书搭子”,可以让阅读更有趣。

“豆瓣读书会”“读书打卡10年+小组”“星星读书团,每周一本书”……豆瓣网站上有许多以“读书”为主题的小组,都是年轻人分享读书感悟、完成读书打卡的交流地。

以“每天提前上床N小时我们一起读书”豆瓣小组为例,这个创建于2008年的豆瓣小组,目前成员已超过97万人。在群公告中,创建人写道:“希望这成为你的读书树洞,记录你的每日碎碎念、书摘或笔记!”在这个小组中,一直有新的年轻读者加入,到讨论区留言、回帖,交流读书心得。

田赟与豆瓣读书小组的缘分,始于她无意间在手机上刷到的一篇帖子,名字是“因为念念不忘那本书,我又借回来读了一遍”。她告诉笔者,她清晰地记得那篇帖子的结尾附上了一个豆瓣小组的搜索链接。进组之后,田赟正式开启了在豆瓣小组的“打卡式阅读”。她说,自己加入的小组会不定时地清理长时间不读书打卡的组员,为了不白花5元钱“入组费”,她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在讨论区发书评、写感悟。

《情理法和中国人》,田赟对打卡这本书的印象很深。“当时同时在准备考研考公,也不知道读点什么好”,直到她看到一篇书评,其中重点提到了《情理法和中国人》,说这本书对法学生升学就业很有帮助。田赟于是决定就买回来看看,想看自己读完之后有没有和别人不同的感受。

“阅读其实可以是一群人的事,大家相互督促,通过读书一起进步,才能有不同的读书感悟,遇到更优秀的自己。”田赟说。

从心理学到知识漫画

将好书融入生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一些年轻人将目光投向心理学等书籍,“心灵按摩,疗愈情绪”成为很多人的追求。在图书市场,心理学相关书籍销量居高不下。数据显示,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上,《反内耗心理学》《躲在蚊子后面的大象》等众多新书在上市当年的销量均达到100万册以上。

“看心理学书籍不仅是一种心理学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心灵的按摩,能让我在心情低落时找到快乐。”正在备战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马钤,总担心自己的复习进度太慢。在巨大的备考压力下,她开始阅读《被讨厌的勇气》等心理学书籍,为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几分趣味。

在阅读时,马钤总想象自己和作者进行对话。她告诉笔者,书中的故事让她联想到现实中的自己,因为《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的情绪压力她几乎都经历过。比如,之前她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直到书中一句话,给她深深的启发和触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马钤从中汲取力量,重拾日常生活的点滴乐趣。

近年来一些热门影视作品的爆火,也让不少读者主动选择去阅读原著。这种“书影联动”的方式,让阅读体验的趣味性更浓。

比如,2023年上映的《狂飙》引发了全民追剧热潮,该剧的原著小说一度登上京东影视小说榜第一名,《孙子兵法》搜索量的同比增长最高达近60倍,许多观众在被剧中紧张刺激的情节吸引后,希望从阅读书籍中挖掘更多细节;科幻巨作《三体》的同名连续剧2023年正式上映后,引发了新一轮的“三体阅读热”,原著小说的英文版销量在全球已逾2万册,还在不断攀升,成为许多年轻人的书架新宠;今年,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之首,“哪吒闹海”这一经典神话故事,再次进入人们的阅读视野。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的江坤是一名资深科幻迷,他在看完《三体》连续剧后,迫不及待地重新阅读了原著。他说:“电视剧的酷炫画面,让三体世界的宏大场面更直观;原著中对人物心理和哲学思考的描写,让故事有更大的剧情张力。一起看,很过瘾!”

来自武汉晴川学院的大学生顾庆玲告诉笔者,她在看完《狂飙》后,通过阅读原著小说,对剧中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命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电视剧里的人物形象已经很立体了,但原著中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描写更细腻,两者可以相互补充。”

知识漫画的兴起,也为年轻人的阅读提供新内容。这些知识漫画往往以幽默诙谐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知识,激发阅读兴趣。例如知识科普漫画平台“混知”,全网粉丝有近4000万,出版书籍总销量超4000万册,从历史、科学到经济、健康,覆盖范围广泛。

“混知”推出的《半小时漫画中国史》,在2017年首次出版后,迅速赢得了读者的喜爱。这本书以其独特的漫画风格和幽默的语言,将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变得通俗易懂,让读者在欢笑中了解历史。随后,《半小时漫画科学史》《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等一系列书籍陆续上市,进一步推动了“漫画科普”的风潮。这些书籍涵盖了历史、文学、科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将知识与漫画结合,成为不少青年喜爱的读物。

大学生万霞与知识漫画的不解之缘,始于学校组织的一场诗歌知识竞赛。当时距离比赛只剩4天,她在室友推荐下,到二手书店上淘来《半小时漫画唐诗》《半小时漫画宋词》等,准备靠它们“速成”。她发现:“漫画的插图很好看,里面有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文字梗,读起来幽默诙谐,知识会记得更牢固一点。”

令万霞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漫画真的助了一臂之力,让她在比赛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从此,知识漫画成为她离不开的读物。“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玩梗,书籍也应该要有趣味性的表达,才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万霞说。(刘少华 张力凯)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