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该病有一别称——“亲吻病”,因为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特别是在亲密行为如接吻时,
本期作者
家里小宝宝很可爱,是不是看到都想亲亲?
是不是怕宝宝吃东西嚼不烂,大人自己嚼嚼后再喂给孩子吃?
会不会又怕饭菜太烫,对着勺子上的饭菜猛吹,吹凉了再给孩子吃?
……
如果家里人还有这些行为,小心中招“亲吻病”!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简称IM)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由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引起。该病有一别称——“亲吻病”,因为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传播,特别是在亲密行为如接吻时,病毒可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因此,“亲吻病”这一别称形象地描述了其主要的传播途径。
1 什么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感染后可引发一系列症状,如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该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末春初多见,我国儿童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6岁。
2 感染后会有什么症状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包括:
1.发热:90%以上患儿有发热,体温通常在38.0-40.0℃之间,热型不定,持续约1周,重者可达2周或更久。
2.咽峡炎:约半数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扁桃体充血、肿大,可见灰白色渗出物或假膜形成,易与化脓性扁桃体炎混淆,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及吞咽困难。
3.淋巴结肿大:80%-95%的患儿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常在热退后数周才消退。
4.肝脾肿大:20%~62%的患者可能出现肝肿大,并伴有肝功能异常,部分可能出现黄疸。约半数患者有轻度脾肿大,伴有疼痛及压痛,偶可发生脾破裂。
5.皮疹:约10%的患者在病程4~10天时出现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等,4~6天出现,1周左右消退,不留疤痕和色素沉着。
6.其他:约50%的患者可能出现眼睑浮肿和鼻塞。
3 治疗原则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急性期: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伤明显应卧床休息,并给予护肝降酶治疗。
2.抗病毒治疗:不常规推荐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或更昔洛韦等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但并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3.抗生素使用:不常规使用。如考虑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抗菌药物,但忌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
4.糖皮质激素:不常规使用。对于发生上气道梗阻、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的重症患儿,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
4 如何预防
预防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免疫力。
1. 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进食前和接触公共物品后。增强免疫:保持充足睡眠,适量运动,均衡饮食。
2. 避免亲密接触:减少与感染者的密切接触,避免共用餐具等。除了日常照料者如母亲外,其他人尽量不要亲吻婴幼儿;杜绝给孩子嚼饭喂饭的这种陋习。
3. 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减少去人多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5
结语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但多数预后良好。该病虽然可通过唾液等亲密接触传播,但并非接触就会患病。了解其传播途径和症状表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及时就医,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
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创立于1933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主委单位。拥有中医儿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科室汇聚医护人员80名,含全国第3、4批名老中医师承导师及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设立儿童呼吸病、肾脏病、神经发育行为、保健与治未病、风湿免疫与血液病等5个亚专科,拥有脱敏治疗中心、支气管镜技术等,在全国中医院儿科同行中率先开展儿童肾脏穿刺术。专科特色突出,开展中医药特色疗法10余种,如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科研成果丰硕,拥有广东省中医儿科临床药物研究基地及一级实验室,开展多项课题,科研经费超150万。专科影响力广泛,荣获多项政府嘉奖,与30余家医院建立“岭南中医儿科医疗联盟”,年均接受进修医护人员近20人次,区域外病人比例不断上升,疑难病种抢救成功率持续提高。
来源 | “佑吾幼育儿科普”微信号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