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 其中可交易绿证 31.58 亿 个。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4.46亿个, 同比增长3.64倍, 其中绿证单 独交易2.77亿个、 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
近日,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了《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 同比增长28.36倍, 其中可交易绿证 31.58 亿 个。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4.46亿个, 同比增长3.64倍, 其中绿证单 独交易2.77亿个、 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
此前文件指出,钢铁、石化、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被要求到2030年绿电消费比例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电解铝行业为例,单家企业年需绿电量超40亿千瓦时,配套储能系统可降低绿电波动性导致的成本风险。
报告显示,各地出售和购买绿证情况差异较大。出售绿证数量排名前5的省 (自治区)为内蒙古自治区、 河北省、 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云南省, 共出售绿证2.22亿个, 约占全国总交易数量的49.62%; 购买绿证数量 排名前5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为浙江省、 内蒙古自治区、 广东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共购买绿证 2.52 亿 个, 约占全国总交易数量的56.43%。
截至2024年12月底, 全国绿证累计交易5.53亿个, 同比增 长4.19倍, 其中, 绿证单独交易3.15亿个, 绿色电力交易绿证2.38亿个。
2024年受政策、 供需关系等因素影响, 全国绿证交易价格呈现震荡下行态势, 与欧盟来源担保证书 (GO)、 国 际绿证 (I REC) 价格走势趋近。 从绿证单独交易情况看, 2024年全 国绿证单独交易月度均价位于3~24元/个区间, 全年均价约为5.59元/个。
报告显示,从行业分类看,制造业购买绿证数量占比最高, 约占70%, 绿证对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支撑作用明显; 电力、 热力、 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占比约20%, 其他行业合计占比约10%, 受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等相关政策影响, 信息传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绿证购买量增速较快,逐步成为购买绿证的重要力量。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参与绿证交易的消费主体约5.9万个, 同比增长2.5倍。在政策推动、 产业需求、 市场机制的共同驱动下, 经济发达地区 绿证交易规模增长迅速。 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均被纳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外向型经济较为发达, 地方政府通过补贴、 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绿证交易。
在节能降碳政策要求与供应链绿色转型双重推动下, 一些高耗能产业、 外向型企业和大数据中心等已成为购买绿证的主体。
高工储能分析认为,高比例绿电消费目标将刺激企业对可再生能源稳定供应的需求,储能作为平滑出力波动、提升消纳能力的关键技术,其配置需求将随绿证市场扩容而增长。
报告显示,2024年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等地区合计交易绿证达2.4亿个, 占全国绿证交易总量的比例超过50%, 其中长三角地区购买绿证1.55亿个, 同比增长6.45倍, 粤港澳地区购买4478万个,同比增长5.74倍。
《能源法》规定公共机构应当优先采购、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低碳能源及节约能源的产品和服务, 能源用户应当依法履行节约能源义务, 各方积极参与绿色能源消费,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等政策文件, 提出要建立基于绿证的绿色电力消费认证标准、 制度和标识体系, 开展绿电力消费认证。
一些地方陆续出台文件, 规定数据中心绿色电力用能比例, 明确对消纳绿色电力予以政策支持; 全国各地陆续成立绿证绿电工作服务站, 搭建绿证绿电交易平台, 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
2024年6月发布的 《2023年中国绿色电力 (绿证) 消费 TOP100企业名录》, 国家能源集团、 国家电投、 中国石化、 巴斯夫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绿色电力消费排行榜中位居前列。
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政策文件明确要求, 要实行重点用能单位化石能源消费预算管理, 超出预算部分通过购买绿证绿电进行抵消;加强绿证与能耗双控政策有效衔接, 将绿证交易对应电量纳入“十四五”省级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指标核算, 实行以物理电量为基础、 跨省绿证交易为补充的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扣除政策。
浙江省、 山东省和广东省等部分地方政府探索构建以能效提升为核心的政策体系, 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控制制度, 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费及用能预算监测, 构建以用能预算为主线的工作体系, 制定重点行业企业用能管理办法, 启动重点行业企业和地方年度计划编制, 实施精准管控。
值得注意的是,绿证正逐步纳入碳排放核算体系,并与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衔接。储能通过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可帮助项目获得更多绿证,进而降低企业碳足迹,增强ESG表现。
中国绿证市场的发展为储能行业带来结构性机遇。短期内,政策倒逼储能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长期看,绿证需求增长和碳市场协同将推动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绿证市场的爆发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中国能源体系从“规模扩张”向“价值重构”转型的缩影。在这场变革中,储能技术既是稳定绿电供给的物理基石,更是打通“环境权益-经济价值-金融工具”链路的战略杠杆。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