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各家银行陆续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农行零售业务相关指标表现亮眼。从零售客户数看,截至2024年末已有5家银行的零售客户数突破5亿户大关,其中农行个人客户数量超8.8亿户,保持同业首位;从线上客户规模看,农行手机银行MAU(月活用户数)同样毫不逊色,20
手机银行月活持续领跑背后,是这家国有大行掌握了赢在数字时代的竞争法则
· 来源:轻金融 作者:尚志科
近日,各家银行陆续披露2024年年报,其中农行零售业务相关指标表现亮眼。从零售客户数看,截至2024年末已有5家银行的零售客户数突破5亿户大关,其中农行个人客户数量超8.8亿户,保持同业首位;从线上客户规模看,农行手机银行MAU(月活用户数)同样毫不逊色,2024年末突破2.5亿户,持续领跑银行同业。
这组数据背后,折射出两个深刻的行业逻辑:其一,银行业的服务边界已突破传统金融框架,手机银行成长为必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其二,手机银行MAU的角逐,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生存资格赛”。农行能在客户规模与手机银行MAU两个维度同时登顶绝非偶然,这离不开“数年如一日”的用户基础建设,值得深度剖析。
在数智化成为博弈关键的当下,银行业如何在线上线下融合中构建不可复制的竞争壁垒?国有大行的做法,可以给行业带来更多启示。
01
拼战略:
专注制胜,坚守“一个APP战略”
当前,线上入口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银行能否打造强大的线上门户,拼的是战略、协同、科技等全方位的能力,首当其冲的即是战略。
然而,不少银行的APP发展战略陷入了一个误区,即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客户体验,曾有报道称一家银行APP数量接近20个。盲目追求APP数量,并未有效提升银行竞争力,反而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功能重叠、服务同质化严重,银行内部无法有效集中资源,造成了糟糕的客户体验。
同时,监管针对这一现象也释放出信号。去年,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移动应用及时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这一通知可谓及时又必要。
可以预见,客户体验差的平台迟早会被淘汰。本质上看,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多个APP,而是满足最本质的需求,即一个体验优质、功能丰富的平台;对于银行来说,要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发展APP应该遵守的原则是“宁缺毋滥”。
纵观各行各业的赢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走了一条带有“自身坚持”的道路。不同于其他银行推出多个APP战略,长期以来农行始终保持“一个APP战略”定力,将零售各类金融生活服务整合至单一APP,其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对客户需求、数字金融、线上经营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也是对自身内部资源调度、统筹协同、业技融合能力的充分自信与实力彰显。
在数字化时代,用户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信息爆炸和选择、记忆障碍,一家银行推出多个APP,客户就得安装多个 APP,这使得客户需要记住不同的用途,以及不同的登录方式、操作流程等,这不是以客户为中心,是以银行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应该是把简单、易用交给客户,把复杂、繁琐留给自己。
“一个APP战略”也正暗含了数字时代的银行竞争法则。从客户角度看,“一个APP”简化了操作流程,将客户从数字迷宫中解放出来,提升了使用的便捷性,为客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从银行角度看,“一个APP”更有利于集成海量客户行为数据,有效补充和丰富银行的数据维度,助力银行开展精细化客户运营,有效提升服务水平。
“当你集中精力实现较少或者较为有限的目标时,就会得到更大的收益。”《好战略,坏战略》的启示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专注和坚持。农行手机银行以长期主义思维将所有力量汇聚于一点,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从而推动自身成为行业先行者。
02
拼协同:
线上线下协同,提升价值转化
“网络协同效应是当今互联网企业成功最大的价值源泉。”《智能商业》一书指出,网络协同有助于精准解决客户需求,带来更加个性化的体验。
银行业的角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转变,这可以从“网络协同”中找到行业变革方向。近年来,国有行、股份行纷纷将MAU作为核心指标,除了争夺流量之外,能否从“服务者”转向“赋能者”,实现价值转化是成败关键。这需要银行业加快线上经营,同时更好地发挥线下网点、线上平台之间的协同能力。
在线下,通过智能化重塑,银行网点成为客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网点,目前四大行的网点数量都超过1万个,其中农行拥有最多的物理网点,达到了2.2万家;另据艾瑞咨询统计,2024年头部银行的手机银行月活都超过了1亿户,但仅有农行手机银行APP的月活超过了2亿户,手机银行展现出愈发明显的挖掘潜力。
如何拼协同,最大化提升线上线下协同能力,既是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所在。
集最多物理网点、最多APP月活用户于一身,农行把线下网点和线上流量优势充分结合,立足手机银行和移动营销PAD两大平台,构建线上线下高度协同联动的经营机制,带来了真切改变。
这种线上线下的协同效应,在“现场+远程”创新场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农行依托移动营销PAD,探索创新“现场+远程”集中作业模式,精简业务流程步骤,有效减少客户经理上门次数,进一步提升客户业务办理体验。
线上线下协同经营能力的大幅提升,推动手机银行从“服务者”向“赋能者”的角色转变。一方面,赋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四大领域,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另一方面,赋能各项主营业务,带动自身业务高质量发展。以农行为例,手机银行承载了全行绝大部分的个人业务交易量和金融产品销售额,2024年末全行个人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达22.3万亿元,其中手机银行月活客户的AUM远超全行个人客户平均值。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农行手机银行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不断引领手机银行的新突破。它不仅实现了用户、银行、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共赢,更是在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展现了大行的力量担当。
03
走向更强大的超级平台
“创新决定了你是引领者还是跟随者”。
《2024中国数字银行调查报告》调研发现,五个零售数字渠道中,只有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保持同比增长,其他渠道用户比例或持平、或下降。这不仅与客户线上化迁移有关,更是银行科技创新“硬实力”的试金石。
随着科技能力已成为评判手机银行是否强大的“引擎”,数智化技术正在大幅改善客户体验。这方面,国有行科技投入大,科技赋能水平持续提升。以农行为例,2024年信息科技资金投入总额249.7亿元,在银行业位居前列,通过科技研发力量的加持,实现从多个层面让手机银行提供显著优于市场同业的服务体验。
一是持续创新和优化产品与服务,农行于2024年底推出了掌上银行10.0版本,以“与10俱进,共赴美好”为主题,创新推出了“资产日迹”、“极简办贷”、“养老社区”等服务功能,并对查询、转账、权益等服务功能实施了140余项的优化,通过深度整合产品功能与卓越服务,展现新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的崭新风貌。
二是实现对全生态适配,农行手机银行首批适配国产鸿蒙系统,率先迈入了跨平台、多系统融合的新时代,并实现了对“3系统”(iOS、安卓、鸿蒙)、“4屏幕”(手机、折叠屏、PC、PAD)、“5版本”(标准版、乡村版、大字版、民族语言版、英文版)的全面覆盖。这种全景生态融合能力,不仅引领业内潮流,更确保了客户在任何场景下都能畅享便捷、流畅的金融服务。
三是让服务更有温度。农业银行始终以客户获得感、满意度为标尺,充分挖掘数字化潜能。通过深入的用户洞察,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设计、加快服务迭代,实现服务供给与客户需求的同频共振。依托多维数据决策,实现业务流程按需焕新、金融产品因需而变、服务体系随需而智,持续校准服务坐标,以科技温度真正兑现“你需要,我都在”的服务承诺。
拼科技的时代,APP连接着亿万用户和无限可能。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使得手机银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用户身边的有温度的“智能伙伴”。未来,手机银行APP依托数据智能技术,还有更多的应用落地空间,有望诞生更多超级平台。
创新探索无止境。可以期待,随着更好的客户体验、更全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持续用户运营和价值转化落地,未来手机银行的月活数据仍会再攀高峰,让更多客户拥有更加美好、更加智能的金融服务新体验。
来源:轻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