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本书的灵感源自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内那本巨型图书装置——‘熊猫世界’。”谈及科普图书《熊猫世界》的创作灵感,金双的目光中闪烁着对大熊猫的热爱以及对科普事业的执着。
“这本书的灵感源自成都大熊猫博物馆内那本巨型图书装置——‘熊猫世界’。”谈及科普图书《熊猫世界》的创作灵感,金双的目光中闪烁着对大熊猫的热爱以及对科普事业的执着。
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成都日报锦观新闻有幸采访到科普图书《熊猫世界》的作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金双,一同探寻她笔下大熊猫的奥秘与魅力。
图书名片——
科普图书《熊猫世界》,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出品,以成都大熊猫博物馆的展陈内容为基础,进行拓展、延申,系统介绍大熊猫这一物种的演化历史、物种特点、自然生态、伴生动物、保护研究、文化影响等,在向公众科普大熊猫知识的同时,也传达了大熊猫代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灵感与初心
从实体博物馆到“纸上博物馆”的跨越
驱车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沿着熊猫会客厅一路向北,穿过大熊猫星星产房,我们在“熊猫书屋”见到了金双,拿着一本《熊猫世界》的她,正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
“大熊猫的尾巴是什么颜色的?”采访伊始,金双老师抛出一个问题,让我们一时语塞,“不应该是黑色的吗?毕竟‘功夫熊猫’也是黑尾巴。”自然,我们的答案不攻自破。“大熊猫的尾巴肯定是白色的,待会儿你们去基地里好好瞧瞧。”金双笑着说道,许多熊猫玩具、影视作品在设计创作时都忽略了这一点,也给公众带来误区。
在金双看来,引导公众走出误区,了解新的科学知识,正是做科学普及的目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了解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基本知识、生存现状,激发公众的环境保护与动物保护意识,启迪科学探索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作为长期致力于科学技术普及的研究者,金双的日常研究领域与科普图书作品的创作紧密相关。“日常研究中,一直致力于将大熊猫的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公众,而这本书也正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她介绍道,书中从大熊猫的演化历史、物种特征、文化影响到与人类的关系等多个维度展开科普,将一座实体博物馆精华浓缩于字里行间,俨然一座立体的大熊猫博物馆跃然纸上。
在科学与趣味间寻找平衡
创作有“力量”的科普作品
做科普,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将专业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可读内容的过程中,“科普专家”金双同样面临着挑战。在她看来,一部科普图书,在确定主题内容后,确定撰写风格是最难的,因为要考虑图书的受众群体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
专业科学知识进行科普转化后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的平衡,具有挑战性,科学表达太严肃使人阅读乏味,表达得太通俗又怕科学性不准确。她坦言道,“如何在确保科学性的同时,增加趣味性,让读者愿意读、读得懂,一直是我们探索的问题。”
大熊猫科普如何做到既要有趣味,还不失专业?以《熊猫世界》为例,金双在内容设计上巧妙运用故事引入、生活实例结合、悬念设置等手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避免专业术语的堆砌,适当加入幽默元素。“充分利用图片、图表、插画以及动手小实验等多种方式,让科学知识更加直观易懂。”
谈及科普图书在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普及方面的作用,金双深有感触。在她看来,科普图书是有“力量”的,“科普图书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普及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科学知识的‘翻译器’,更是科学思维的‘播种机’和科学文化的‘传播网’。”她解释道,“科普图书的力量在于其系统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能够引导读者从认知升级到行为改变,形成综合素质的全链条影响。”面对新媒体时代科普形式的多样化,金双认为科普图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短视频、纪录片等新媒体形式相比,图书需要读者主动思考、理解和消化知识,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你看到大熊猫随时在睡觉,是它懒吗?”“小熊猫长大后就变成大熊猫了?”“大熊猫的尾巴很多人以为都是黑色的?”……从事大熊猫科普工作近18年,金双发现很多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解,“我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创作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科普作品,为公众提供更多了解大熊猫,了解野生动物知识的窗口,向全世界讲述中国的大熊猫故事。”谈及一直坚持创作的原因,金双如是说。
“还有两本书正在路上!”展望未来,金双对大熊猫科普图书的创作充满期待,“我希望能够创作出形式新颖、内容特别的科普图书,将大熊猫科普与科普文创、人工智能、文化艺术等领域跨界融合,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她还透露道,目前已有两本新书即将与读者见面,分别是一本轻科普读物《我在基地养熊猫》,讲述熊猫基地各个岗位的“熊猫人”及背后的故事,另一本则是综合全面介绍大熊猫物种的青少年科普读物《中国大熊猫》。
“希望通过大熊猫科普图书,让公众更加了解这一神奇物种,从而真正爱护它们,愿意保护它们,从文明参观开始,践行自己日常的保护行为。”金双倡议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黄雪松 摄影 黄雪松 编辑 曾雪柔
来源:锦观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