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村姑陈坚持不懈地进行茶知识科普,许多茶友面对拙劣的骗术,已经能做到淡定划走,巍然不动。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经过村姑陈坚持不懈地进行茶知识科普,许多茶友面对拙劣的骗术,已经能做到淡定划走,巍然不动。
29.9元的老白茶?不买!便宜必定没好货!
闷泡才好喝的茶?也不买!内质肯定有缺损!
这些拙劣的骗术,在学习了茶知识的茶友眼中,无所遁形。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良茶掌柜的花招层出不穷,咱们的防诈知识,也需要更新。
这个想法源于昨日一位茶友的遭遇。
茶友发来一张白牡丹的图片,看着条索分明,没什么问题,却反馈说它的香气过于甜腻,喝起来还有点锁喉。
追问之下,真相浮现——茶友是在某直播间买的这茶。
并不是说直播间的茶都不好,只是这其中的套路实在太多,稍有不慎就要踩坑。
根据茶友的说法,村姑陈慕名去围观了那家直播间。
现在的卖茶方式,真是越来越花哨了。
镜头架在茶叶批发市场里,主播正襟危坐,面前摆着一个茶桌,盖碗、公道杯、品茗杯一应俱全。
主播的身后,坐着一大群茶农。这些茶农大多愁眉苦脸,手上抱着包装各异的茶叶,等到主播叫号,他们便轮流坐到主播身边,让主播试茶。
喝到满意的茶,主播就开始现场问价、砍价,把茶农报出的价格对半砍,然后直接在直播间上架,口口声声的“为大家谋福利”。
一会把茶叶吹得天花乱坠,鼓动着观众一定要尝一尝;一会又义正言辞地拒绝茶农的劣质茶,说要保证直播间观众的权益。
单看这直播内容,确实跌宕起伏,十分有趣,主播也是善恶分明,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
殊不知,这摄像机背后,全是为屏幕前的观众量身定制的剧本。
《2》
这样的直播间,先不评价他们的茶好不好,光是这镜头前的人,就不对。
所谓的茶农,其实都是主播请来的演员。
网络上已经有不少茶友都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可对方要么删评要么置之不理,真相就这样石沉大海。
在直播间看得久了,不难发现,这些“茶农”,一直都是同一批人,轮番上阵。
这些“茶农”在镜头前故作苦相,配合主播的介绍,让观众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手中的茶叶无路可销。
而收茶的主播,就是能拯救这些“茶农”的救星。
他们有时戴着口罩,有时又露出脸来,每天的装扮都不同,带来的茶种类也不同,但人始终就那几个,经常反复出现。
主播对着他们砍价,其实就是在表演给屏幕前的各位茶友们看。
好让茶友们相信,他们的茶叶的的确确是从源头市场收来的,价格也是主播软磨硬泡砍下来的,物超所值。
但其实真正的售价早已定好,所谓的砍价不过是走个流程。
这样拙劣的表演,分明是在欺骗茶友们的感情。
通常四位数一斤的白毫银针,被主播硬生生地砍到两百多块就能上架,还口口声声宣称这是茶青的成本价,不收一分代理费。
若真是如此,直播平台的佣金、打包费、人工费、快递费等等费用,全由主播自掏腰包,主播是来做慈善的吗?
这样的骗术,乍一看毫无破绽,但只要仔细观察,就能轻松识破他们的诡计。
茶农戴着的口罩,全是一模一样的款式,很有可能是主播团队统一发放。
而商品评论区,也有不少下单的茶友反馈,收到茶之后明显货不对板。
明明是在浙江市场里收的茶,隔天的发货地址又跑到福建去了。
浮夸的表演之下,基本都是骗局。
《3》
除了这类现场收茶砍价的直播形式,直播卖茶还有很多别的套路。
比如,直接去乡下的茶农家收茶上架的。
在正式收茶之前,主播要先跋山涉水一段时间,重点突出环境的艰苦和落后。
等到了茶农家里,依旧是熟悉的演员,听闻主播要收茶,便对着镜头一顿哭诉,说眼下的行情不好,茶叶卖不出去,马上就要亏损等等。
哭得差不多了,茶叶一取出来,主播就要开始大夸特夸了。
那架势,仿佛在深山老林中挖到了绝世珍宝,再不下单,这茶就要泯于尘世了。
只要卖惨卖到位,光是凭着屏幕前的好心茶客,生意就会源源不断。
但实际上,正常商品在直播间的上架,是需要提前走流程的。
商家需要向平台提供相应的生产资质、检测报告,以及商品的相关图片才能上架。
如果没有提前商量好、提前做好准备,现场刚找到的茶叶,又如何能在主播“三、二、一,上链接”的倒数声后直接上架直播间呢?
又比如,假装上错链接的超低价茶。
表面上是直播小助理的失误,实则是故意为之,专门忽悠新进直播间的观众。
主播咋咋呼呼地让后台赶紧修改链接,比观众还着急,可十几分钟过去,所谓上错的链接依然挂在直播间最醒目的位置,用超低价格诱惑着茶友们冲动消费。
这种低价茶,是实实在在的劣质茶。
再比如,一种最近出现的新套路,拆快递。
在直播间拆所谓仅退款的退回件,拆一件,就便宜卖一件,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出一种超值捡漏的感觉,引导茶友们下单。
而这些快递,根本不是什么退回件,很可能是他们开播前,精心包装起来的,自导自演。
《4》
每逢春茶上新,这些茶叶直播间的大戏都要开幕。
层出不穷、更新迭代十分迅速的卖茶套路,无一例外,都利用了茶友们的同理心。
这些直播形式,也并不是茶圈中才有的,像是现场收茶、砍价上架一条龙的套路,最开始其实出现在珠宝玉器的行业中。
后来才被一些茶掌柜依样画葫芦地学了去,用来忽悠圈内的茶友们。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销售模式在短期内确实能创造出不错的销售数据,取得高额的利润,一场高热度的“亏本甩卖老白茶”的直播下来,可能抵得上秋茶季半座茶山的收成。
但这些利润,是用良心交换的。
正如马克思所言:“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这些主播口中义正言辞的“助农”,能真正帮助到的茶农又有多少?
茶叶市场中若是长期流行这类销售模式,那么整个行业都将被腐蚀,茶友们对茶商和茶叶的信任,将不复存在。
演戏卖劣质茶的直播间赚得盆满钵满,老老实实介绍产品的品牌茶却销量惨淡,无人问津,实在令人唏嘘。
时至今日,这类销售形式在其他圈子中早已信任崩塌,相信终有一天,茶圈也容不下他们。
《5》
煮茶壶中清郁的药香传开,吹散了手机直播间里的喧嚣。
茶叶市场的交易,本该如一杯好茶带给茶客的感受那般,自然、真诚。
多么希望这些精心设计的套路和骗术,也能随着这纯粹的茶香逐渐飘出窗外、消散。
茶农的付出,不应该成为某些茶掌柜在直播间中卖惨的工具;
真正的助农,也不该是把茶农变成直播间里的临时演员。
好茶不语自芬芳,能滋养行业的茶汤,一定是澄澈透亮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来源:小陈茶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