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终于看到了一场比人类跑马更精彩的比赛了,有的断腿、有的脑袋掉了……总之在这场奔现的赛事中,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也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终于看到了一场比人类跑马更精彩的比赛了,有的断腿、有的脑袋掉了……总之在这场奔现的赛事中,看到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也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在摔倒、掌声、质疑中,人形机器人终于完成了首个半马比赛,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存在和意义。
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深圳优必选联合研发的“天工Ultra”以2小时40分42秒夺冠,以及杭州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因中途摔倒而引发舆论热议。
理性看待宇树机器人的摔倒
对于此次赛事的摔倒,宇树科技迅速回应称,公司未直接参赛,赛事中出现的G1机器人属于客户自行改装版本,其表现与官方产品无关,并强调“机器人性能与使用者调试水平强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据“北京亦庄”在18日发布的《阵容揭晓!2025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马参赛名单》,共有21支参赛队伍。城市之间科技队共派出包括宇树科技G1机器人在内的两个参赛选手,宇树G1选手信息显示“身高132cm,体重35kg”。
也就是说城市之间科技队,并不能代表宇树科技团队。
那么,很有必要对于宇树回应策略的合理性分析
技术责任切割,宇树通过声明将问题归因于客户自定义改装(如电池仓结构调整、算法自主开发),试图将产品缺陷与技术路线选择脱钩。这一策略符合机器人行业“开源硬件+生态共建”的商业模式,但公众对“非标使用”的认知门槛可能削弱其说服力。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半马未必适合宇树科技机器人。宇树强调当前重心在于机器人格斗直播项目,暗示其战略重心仍集中于娱乐化场景,而非长距离运动性能优化。这与该公司此前通过春晚表演、低价策略(G1基础版9.9万元)打造消费级机器人品牌形象的路径形成反差。
行业惯例引用,类比电子产品性能依赖用户操作的逻辑,试图引导舆论接受技术调试差异的合理性。然而,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单价、高预期产品,公众对其稳定性的容忍度显著低于消费电子。
口碑与销量影响
短期冲击与长期韧性,舆情风险:社交媒体上“宣传片打咏春,赛场变吴老二”的嘲讽反映公众对技术落地差距的失望,可能削弱品牌信任度。但宇树在四足机器人市场的全球70%份额(2023年数据)及与Meta、特斯拉的竞争壁垒,为其提供了缓冲空间。
销量分化预期,消费级市场或受短暂冲击,但工业级客户(如新加坡电力巡检项目)更关注模块化设计与性价比,对单一赛事表现敏感度较低。宇树H1工业版65万元的定价策略与G1的差异化定位,可部分对冲风险。
资本市场的理性判断,二级市场反应需区分短期情绪与长期价值。宇树与蓝方技术在电机驱动系统的合作、钙钛矿涂布设备订单超1亿元等技术储备,可能缓解投资者对单一产品线的担忧。
关键变量,格斗直播项目进展:若宇树能在2025年内实现高互动性机器人格斗的商业化突破,可转移公众焦点,重塑技术形象。
供应链稳定性,其年产1000台人形机器人的计划(2024年数据)若因舆论影响导致代工厂合作波动,将加剧产能危机。
赛事对人形机器人产业价值的双重验证
技术质疑与突破并存
暴露的短板,运动控制瓶颈:多台机器人出现起步失败、路径偏离问题,反映动态平衡算法在复杂地形适应性上的不足。
能源管理缺陷,6小时续航的“行者二号”虽夺冠,但多数机器人需频繁更换电池,制约商业化场景扩展。
成本效率失衡,冠军天工Ultra的研发投入未公开,但业内估算其单台成本超百万元,与宇树G1的低价策略形成两极分化,凸显规模化降本难题。
验证的进步,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奥比中光3D视觉模块在赛事中的应用,证明本土供应链已支撑整机性能突破。
场景适应性突破,天工Ultra在17公里处跌倒后自主恢复完成比赛,体现故障冗余设计的进步。
算法迭代加速,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算法的结合(如乐聚“夸父”),推动小样本数据下的快速场景适配。
产业价值再定义
赛事成为“技术-资本-政策”协同的催化剂:
资本导向变化,腾讯、国资基金对云鲸智能、智元机器人的注资,显示资本从“概念追捧”转向“场景验证”偏好。
政策赋能深化:北京亦庄《具身智能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与河南“三算一体”算力基建,标志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资争夺机器人产业高地。
军民融合契机:长距离运动能力验证为军事侦察、后勤运输等场景提供技术储备,可能撬动军工订单。
天工夺冠与行业格局重构
技术路线的分野
驱动系统分化,电机驱动派(宇树):依赖高扭矩电机实现爆发力,但长距离能耗劣势明显。
仿生肌腱派(行者二号),通过绳驱系统模拟肌肉发力,能耗降低30%,更适合服务类场景。
混合动力派(天工Ultra),一体化关节设计兼顾功率密度与动态平衡,奠定工业巡检场景优势。
区域集群竞争:
北京:依托优必选、松延动力的科研资源,占据高端整机研发制高点。
深圳:凭借优必选、乐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巩固“硬件+算法”生态优势。
河南:通过中原科技城算力基建孵化“行者二号”,探索低成本规模化路径。
市场格局预测
头部阵营固化:天工Ultra的技术领先性可能吸引华为、小米等企业寻求合作,形成“优必选+生态伙伴”的寡头联盟。
中游洗牌加速:宇树需在四足机器人市场(全球70%份额)与新兴势力(如波士顿动力低价竞品)的双重挤压下,加快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
长尾市场崛起:区域政策扶持企业(如河南卓益得)可能通过细分场景(教育、康养)切入市场,打破“北上深”垄断格局。
狂欢与焦虑并存的产业临界点,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既是技术实力的阅兵场,也是行业矛盾的放大镜。宇树科技的危机公关虽暂时切割了产品责任,但无法回避其在双足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短板;天工Ultra的夺冠验证了中国企业在运动控制算法上的突破,但成本与规模化难题仍悬而未决。
未来三年,行业将呈现“头部企业场景卡位、中部企业技术转型、长尾企业生态依附”的三层分化格局,唯有在能源密度、算法泛化能力、成本控制三个维度同时突破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领跑者。
人形机器人与人类商用的距离有多远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的进程正在加速,但全面普及仍需克服多重技术、成本和场景适配难题。结合当前行业动态与专家观点,商业化进程呈现以下特点:
短期突破与长期挑战并存
2025年“量产元年”的定位,行业普遍将2025年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的起点,特斯拉、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企业计划年内实现千台级量产,并优先应用于工厂物流、巡检等工业场景。例如,优必选Walker S1已在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任务,特斯拉Optimus计划在自有工厂闭环使用。然而,这一阶段的量产更多是技术验证而非大规模市场渗透,实际应用仍局限于功能单一、环境可控的场景。
技术瓶颈的持续制约,尽管硬件(如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国产化率提升,但核心性能指标(如功率密度、耐久性)与国际顶尖水平仍存在差距。例如,国产人形机器人上肢精度为厘米级,远低于工业级0.01毫米标准,限制其在精密制造中的应用。软件层面,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成熟度不足,导致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开放环境。
成本与性价比的平衡难题,当前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普遍在数十万元至百万元级别,而工业场景的替代成本需控制在人工成本的1/3以下才具经济性。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目标定价2.5万美元(约18万元人民币),但初期量产成本可能高于预期,需依赖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实现降本。
场景渗透的分层演进
工业与商用服务场景率先落地,工业场景: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结构化环境是当前主要突破口。优必选、银河通用等企业已与车企合作,探索零部件分拣、质量检测等任务。这类场景容错率高、需求明确,预计未来3-5年形成规模化应用。
商用服务场景:酒店配送、医疗物资运输等标准化服务需求旺盛。擎朗智能的配送机器人已在全球62个国家部署,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场景适配难度。
家庭场景仍需长期培育,家庭环境对交互能力、安全性和成本敏感度要求极高。IDC预测,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需10年以上时间。当前技术仅能支持局部功能(如清洁、教育辅助),而情感陪伴、复杂家务等需求依赖AI多模态感知与泛化能力的突破。
产业链与政策驱动的双轮效应
供应链优势加速技术转化,中国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本土化率已超80%,且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实现协同降本。例如,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步科股份的高扭矩电机已进入国际头部企业供应链。
政策与资本密集赋能
政策层面:工信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批量生产目标,广东、重庆等地出台专项计划推动场景创新。
资本层面: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规模达72.3亿元,腾讯、国资基金等战略资本加速布局,推动“技术-产品-市场”闭环形成。
未来商业化时间轴展望
2025-2030年:工业与商用服务场景实现功能型机器人普及,重点突破物流、巡检、医疗等垂直领域,全球出货量预计达百万台级。
2030-2040年:通用型机器人逐步进入C端市场,家政、养老等场景应用扩大,技术重心转向AI泛化能力与成本控制。
2040年后:人形机器人向航天、深海等特种领域拓展,家庭场景实现全方位渗透,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商业化进程需“渐进式突破”,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并非“是否需要更多时间”,而是“如何分阶段突破”。短期内,工业与商用场景的局部应用将验证技术可行性并积累数据;中长期则依赖AI突破与成本下探,推动从“工具型”向“伙伴型”角色转型。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关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减速器、传感器企业)和场景落地能力强的整机厂商,同时警惕技术路线押注风险与市场教育滞后带来的波动。
未来十年人形机器人世界格局与竞争版图
全球市场格局:中美主导,多极化竞争,未来十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将呈现“中美双核驱动、多国协同竞争”的格局。
美国凭借特斯拉、Figure、波士顿动力等企业在AI算法、硬件集成和场景落地的先发优势,占据高端技术制高点;中国依托供应链成本优势、政策支持和庞大内需市场,形成整机厂商(优必选、达闼科技)与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绿的谐波、埃斯顿)的协同生态。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将占据全球人形机器人供应链63%的份额,并在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领域主导市场。
欧洲与日韩则聚焦细分领域: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在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部件保持技术壁垒;韩国三星、LG则探索家庭服务场景的差异化竞争15。
硬件突破与AI赋能
硬件迭代方向:执行器技术:特斯拉Optimus的灵巧手(22自由度)和绿的谐波的谐波减速器(寿命超1万小时)代表行业标杆,国产行星滚柱丝杠(北特科技)、交叉滚子轴承(昊志机电)等零部件正加速替代进口。
能源与热管理:宁德时代高密度电池、三花智控的相变冷却技术将续航提升至6小时以上,支撑复杂任务执行。
AI技术融合:具身智能:OpenAI的Project GR00T、华为昇腾AI芯片(算力400TOPS)推动机器人实现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特斯拉Optimus通过自动驾驶数据反哺动作训练。
开源生态:中国推出全球首款开源公版机“青龙”,打破特斯拉封闭体系,加速技术普及。
场景渗透与成本博弈
工业场景先行:优必选Walker S1已在比亚迪工厂实现毫米级质检,效率提升30%;特斯拉Optimus计划2025年量产1万台,优先替代汽车制造中的重复性劳动。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工业场景渗透率将达15%。
家庭服务场景培育:小米CyberOne二代(成本5万元内)瞄准智能家居入口,宇树科技G1机器人通过低价策略(9.9万元)试水消费市场,但技术成熟度仍需5-10年突破。
成本控制竞赛:国产供应链将人形机器人综合成本从百万元级压降至10万元内(2030年目标),绿的谐波减速器价格仅为日本同类产品的60%,推动规模化应用。
顶流企业预测
整机集成商:特斯拉(美国):Optimus量产计划激进(2025年1万台),复用汽车制造技术降本,目标单价2.5万美元。
优必选(中国):全球人形机器人专利第一(2450项),Walker系列已在50国落地教育、工业场景,预计2025年交付超500台。
AI与操作系统:英伟达(美国):Project GR00T赋能机器人运动控制,与Figure合作开发AI驱动系统。
华为(中国):昇腾芯片+具身智能大模型,与中科院合作开发仿生神经控制系统。
新兴势力:Figure(美国):获英伟达、OpenAI投资,AI驱动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宝马工厂测试。
小米(中国):CyberOne二代成本控制领先,依托生态链整合智能家居入口。
未来十年趋势展望
2025-2030年:工业场景规模化落地,全球出货量突破百万台,中国供应链企业(绿的谐波、步科股份)迎来订单爆发。
2030-2035年:家庭服务机器人渗透率提升,AI情感交互能力突破,小米、华为等生态型厂商主导C端市场。
2035年后:人形机器人成为“通用智能终端”,在医疗护理、太空探索等特种领域重塑生产力范式。
未来十年的人形机器人竞争将是技术、成本与生态整合能力的综合较量。
特斯拉、优必选等整机厂商,华为、英伟达等AI赋能者,以及绿的谐波、埃斯顿等核心部件供应商,最有可能成为行业顶流。而中国凭借政策、供应链与市场三重优势,或将在全球格局中占据半壁江山。
来源:大升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