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诊200例!上海已进入高发期,或发病致死率100%,紧急提醒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1 17:37 2

摘要:狂犬病作为目前医学界公认的"一旦发病致死率100%"的传染病,在上海已进入高发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许多市民却仍存在认知误区,导致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近期,上海各大医院狂犬病门诊人满为患,日接诊量突破200例。作为市中心医院狂犬病防治专科的主治医师,我深感忧虑。

狂犬病作为目前医学界公认的"一旦发病致死率100%"的传染病,在上海已进入高发期。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许多市民却仍存在认知误区,导致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带毒动物(如犬、猫、狐狸等)的咬伤、抓伤或舔舐人体破损皮肤等方式传播。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沿周围神经逆行传播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瘫痪,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59,000人死于狂犬病,超过95%发生在亚洲和非洲地区。在中国,狂犬病依然是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狂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个月,但也有短至数天或长达数年的报道。潜伏期长短与伤口部位、深度、病毒数量及伤者免疫状态等因素相关。

头面部伤口因距中枢神经系统较近,潜伏期通常较短,风险更高。潜伏期内,患者无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意味着病毒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此时任何治疗方法都无法阻止死亡。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伤口部位不适、局部疼痛或瘙痒、轻度发热、头痛、乏力、焦虑、恐惧等非特异性症状,持续2-10天。

随后进入兴奋期,患者出现恐水、怕风、声音恐惧、咽肌痉挛、流涎、吞咽困难等典型症状,同时伴有精神错乱、幻觉和攻击行为。

最后进入麻痹期,表现为肌肉瘫痪、呼吸困难,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平均只有7天时间

狂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医疗机构只能提供支持性治疗,缓解痛苦。因此,暴露后预防至关重要。若不慎被疑似带毒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步:彻底清创。立即用肥皂水或大量清水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这一步可有效去除伤口表面的病毒。及时有效的伤口清洗可降低80%以上的感染风险。

第二步:尽快就医接种狂犬病疫苗。标准免疫程序为"0-3-7-14-28"五针法,即在第0、3、7、14、28天各接种一针疫苗。

如伤情较重,还需同时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提供即时被动免疫保护。北京协和医院数据表明,在被咬伤后24小时内开始接种疫苗,保护率可达99.9%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疫苗必须全程接种。国家疾控中心监测数据显示,约15%的患者因中途停止接种导致发病死亡。

另外,即使是轻微抓伤或动物舔舐伤口,也应当视为暴露,必须及时就医。上海疾控中心报告,2023年本市狂犬病死亡病例中,30%为患者认为"小伤不必处理"而延误治疗。

预防狂犬病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作为普通市民,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定期为宠物接种狂犬病疫苗。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犬、猫应从3月龄起接种狂犬病疫苗,此后每年接种一次。疫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时,可有效阻断狂犬病在动物间的传播

文明养犬,避免宠物伤人。遛犬时应使用牵引绳,不要让宠物接触陌生人,特别是儿童。上海公安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有80%的动物致伤事件与未牵绳遛犬有关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或流浪动物。教育儿童不要招惹或抚摸陌生动物。如发现疑似患病动物,应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或畜牧部门。

考虑高危人群预防接种。兽医、动物训导员、野生动物工作者等高危职业人群应考虑接种狂犬病疫苗。中国职业病防治研究所研究表明,预防性接种可使高危职业人群感染风险降低90%。

近年来,狂犬病防治领域有多项新进展。2023年,中国科学院研发出新型狂犬病抗体,可在患者出现早期症状时提供一定治疗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正在研发口服狂犬病疫苗,有望简化接种程序。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在狂犬病毒弱毒株研发中取得突破,为更安全高效的疫苗提供了可能。

在急救技巧方面,面对疑似狂犬病动物袭击时,应采取保护姿势,用包、衣物等遮挡面部和颈部,避免头面部被咬。

若附近他人被咬伤,应协助其清洗伤口,并迅速送医。切勿使用民间"偏方"如涂抹红药水、草药等代替正规医疗。

总之,狂犬病虽然致死率高,但完全可以预防。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及时处理,绝不侥幸。建议市民朋友们:被动物咬伤后,无论伤口大小,都应立即清创并在24小时内开始接种狂犬病疫苗。

养宠物一定要定期接种疫苗;出行时注意防护,避免与陌生动物接触。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狂犬病,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军, 罗晨, 张锋, 等. 中国狂犬病流行特征与防控策略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3, 44(3): 366-371.

[2] 李涛, 陈志海, 刘军, 等. 狂犬病暴露后处置及疫苗接种规范化研究[J]. 中国疫苗与免疫, 2022, 28(5): 528-533.

[3] 周红宁, 王东林, 马小军, 等. 2010-2022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对策[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8): 1236-124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外科袁医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