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AIDS以来,2023年新增感染者及相关死亡人数均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新低,分别约为130万和63万。
在“谈艾色变”的当下,终结它似乎是全人类共同心愿。
一旦HIV病毒侵入人体,会让人体失去对一切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走向死亡,那在感染早期难道就是没有任何症状吗?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发现AIDS以来,2023年新增感染者及相关死亡人数均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新低,分别约为130万和63万。
目前全球患病人数约为3990万人,其中已有约77.69%的患者获得了ART治疗(即一种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的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而相应的延长了预期寿命。
这些数字与联合国提出“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愿景相契合,但要实现这一愿景,尤其是消除与艾滋病相关的歧视,可能还要面临很多挑战。
不过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要想终结它就先要全方位认识了解它。
由于目前该病九成以上都是通过性途径传播的,所以像男男性行为者、性病患者、无固定性伴侣多性伴者等,这些HIV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更应该时刻警惕,做好自身及性伙伴的安全措施。同时,通过识别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及早的发现并治疗更是关键所在。
症状一:持续的高烧不退
刚刚感染HIV病毒后,在最开始的几周里也就是急性感染期内,病毒会在体内高速大量的不断增殖,这个时候机体免疫细胞对于病毒的抵抗也是最为剧烈的,通常此时出现的症状也就相对更加明显。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持续性的高烧不退,往往超过38.5摄氏度且病情来势汹汹,症状可持续二至四周,甚至是更长时间。WHO数据显示,约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感染病毒的早期,都曾出现过持续高烧不退的症状。
与普通病毒(如H1N1、H3N2等)感染所引起的机体自我防护,而出现的体温升高不同的是,HIV感染患者的症状,在服用常规的解热、退烧药物后,症状并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主要是由于在感染患者的体内,不仅会发生免疫反应。这些病毒还会使机体对病原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的抵抗能力下降,更易感染其他病原体,而使机体长期处于炎症反应状态。
所以一般感染患者在持续高热的同时,还常伴有头疼、嗓子疼、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痛、寒战、畏冷等症状。不过这些症状一般持续的两三周左右,多数都会逐渐消失,由于这些症状平时高热的时候也会伴随出现,所以经常被感染者所忽视。
随着病毒攻破身体免疫防线,它们就开始彻底潜伏在身体中,伺机而动。
一旦由HIV感染者发展为艾滋病患者,此时机体免疫系统基本就形同虚设,各种病原体都可能进入身体形成感染,还有各种肿瘤的发生率也会明显的上升。
这个时期,患者就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区别于刚开始的持续性的高热,此时可能多数患者体温都是略微的高于正常低温,在37.5°C至38°C之间长久徘徊。
当然如果出现了反复的肺炎、结核等特定的感染依然会出现持续性的高热。这个时候的体温就主要取决于个体整体的健康情况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现了发烧超过48小时,在用药后依然无法缓解,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近期发生过可疑性行为的人群,一定要如实告知医生。
症状二:皮肤病变
全身的皮肤作为帮助机体抵御外界损害的第一道屏障,一旦免疫系统受HIV高强度攻击,免疫能力降低后,皮肤系统自然也就成为了早期常被其他各类细菌、病毒攻击的对象之一。
研究发现,约有九成的患者曾出现过皮肤病变,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症状则更加明显。目前已知的HIV病毒感染者中,可发生的皮肤病变已高达二十二种。
常见的有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各种疣类(如尖锐湿疣、扁平疣等),它们一般为圆形或是椭圆形,表面开花的皮肤赘生物;
或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引起的水痘及复发感染带状疱疹,一般会经过红斑→丘疹→疱疹→水疱→脓疱的发展过程;
以及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引起的疱疹,由于它主要通过口口传播及性传播,所以这些小水泡好发于嘴周或是生殖器、肛门的周围。
部分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变,如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白斑病、雪口病等,一般口腔黏膜上会出现白色、厚腻的白色斑片或溃疡;
毛癣菌感染引起的红斑状体股癣,它们一般为红色的斑点、凸起来的红色疹子或是水泡,常常出现在生殖器周围及大腿内侧。
再有就是部分细菌感染的皮肤病变,如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传染性脓疱病、蜂窝织炎等,它们一般为化脓性的水泡,还特别容易破裂流脓。
在感染初期,主要以细小的红色皮疹居多,常集中在脖子周围,然后再向躯干、四肢蔓延。
随着病情的发展,一些轻微的皮肤病变,可能会随着急性感染期的结束,而慢慢消失。但后期由于免疫力丧失,而出现的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带来的皮肤病变,只会越来越严重。还会伴随强烈的瘙痒、干疼,直至皮肤溃烂且不容易愈合,进一步增加了病原体的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近期皮肤上出现了不明原因的病变,在对症治疗一周左右,仍然不见好的情况下,建议去正规医院寻找病因。
症状三:消化道不适
临床上,约有四成的患者还会在感染初期出现消化道疾病,如慢性的腹泻、恶心呕吐等,通常会持续一个月左右。
这主要与病毒在体内复制,直接侵犯到胃肠道粘膜有关。
同时,由于受到病毒干扰,机体免疫力下降,就给了肠道内很多有害菌增殖的空间。
一旦肠道内菌落失衡,部分有害菌释放的毒素会改变肠道渗透压,影响其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使其蠕动增加且无法吸收更多的水分,加重腹泻的发生。
而在后期,一些细菌、病毒等在免疫系统崩塌后进入人体,这些消化道症状就会越演越烈。这对人体的伤害可能就不单是营养流失的问题,还会出现电解质紊乱,继而波及全身多组织器官。往往在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多数患者还会出现体重急速降低的情况。
不光是掉几斤肉的问题,多数是短期内脂肪及肌肉同时大量被消耗掉,一般会减少十分之一甚至是更多。
如果近期你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腹泻、恶心、呕吐,药物也无法缓解,且症状持续的时间超过一周,还没有减轻的趋势,那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当然,这些症状虽然不难被发现,但基本都不具有特异性。
并不是说有了这些症状就是HIV病毒的感染者了,但如果这些症状在常规药物干预后依然不见好,那就建议大家可以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
尤其是一些近期存在危险性关系,或是高度自我怀疑的人群,无论是否已经出现症状,都应该应尽快去做检测。不要有侥幸心理,一拖再拖,反而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要知道越早进行抗病毒的治疗,身体免疫功能下降的越慢,越晚进行干预,病死率越高,还可能会增加伴侣感染风险。
即便是检测结果为阳性,也不要讳疾忌医,因为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结局也许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因为,从HIV病毒感染到最后发展为艾滋病(AIDS)中间会经历很长时间。
一般,在病毒进入人体约7至14天后开始进入急性感染期,可能会持续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候。在此期间也是我们上面所提及的一些症状最早出现的时期,但它们多数症状比较轻,又会随感染期结束而消失,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
接着机体免疫系统就开始和病毒展开长达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战斗。这个时候病毒进入到缓慢的感染期,等到两者突破界限值,免疫系统彻底被病毒破坏掉那才会进入到疾病的发展期。
就算感染了HIV病毒,只要你的免疫力足够强,也不一定就变成AIDS。
就比如发表在《EBioMedicine》上的研究发现,在刚果有约百分之四的人群都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也许你就是那个可以控制HIV的人。
但当然,多数病毒感染者最终可能还是会发病。
自身免疫力不好的可能两三年,那些积极改变生活方式,进行抗病毒治疗的,遵医嘱的,可能好点的六七年发病,也有一些可能十年或是更长时间以后发病。
就目前的医疗水平来讲,AIDS不存在完全治愈的方法。
但早期的发现,及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病毒无限复制的,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的延长都是具有绝对正向意义的。
而在病毒刚感染的时候,感染者体内病毒量还不是很多,通过HIV抗体检测可能就会出现假阴性,一般在感染后十天以上可能才能从抗体中测出来。有自我怀疑的人,不要单凭一次检测就做出最终判断,最好间隔十天进行两次以上检测,也可以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按照他们提供的建议去操作。
同时,在发生高风险行为后,建议立即到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并在最短时间内服用PEP药物(如替诺福韦酯、齐多夫定、依非韦伦等)。
当病毒进入人体粘膜后至扩散到全身大约需要72个小时,而这些PEP药物虽然不具有使病毒死亡的作用,但它能抑制病毒的复制,原有被感染的病毒在走完自己的细胞周期后,也会被机体自然清理掉。
所以,要在72小时内服药,服药的时间越早,阻断病毒的可能性越大。且需要连续吃够一定的周期,即便在此期间有些患者出现了眩晕、恶心等药物不良反应,也一定不要断然停药。
总而言之,艾滋病传染性强,善于隐藏,一旦患病会引起全身性疾病,令患者痛不欲生。也正因如此,多数艾滋病患者讳疾忌医,并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感染情况怕被歧视,这即会让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又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
所以,想要终结掉“作恶多端”的艾滋,我们就要先更清晰的认识它。日常中与HIV携带者共餐、共用马桶等行为并不会被传染,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一旦出现了一些疑似感染的症状,或是进行了高危行为,不要犹豫,及时到相关机构进行咨询。
[1]张全斌,窦娟,李娇,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推行新政终结艾滋病[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14(6):1.DOI:10.3760/cma.j.issn.1674-1927.2014.06.05.
[2]唐琪,卢洪洲.中国消除艾滋病流行面临的挑战[J].微生物与感染, 2019.DOI:CNKI:SUN:WSWG.0.2019-03-002.
[3]张彤,孙丽君,郭彩萍,等.以控制急性期传染源为目标加强艾滋病的防控、治疗与管理[J].北京医学, 2017, 39(12):2.DOI:10.15932/j.0253-9713.2017.12.029.
[4]谢美莲,王爱平.艾滋病人群相关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4(1):68-72.DOI:10.3760/cma.j.cn331340-20231114-00086.
来源:医师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