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aslighting)关系中的两个人,一方试图以长期的批评指责的方式来让另一方对自身产生怀疑——作为一种“反映评价”,这无疑是最糟糕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反映评价会渐渐瓦解你之前对于自身的认知。
© Wikimedia Commons
利维坦按:
文章作者的基本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可,但同时又意识到,情况往往会比他说的还要复杂一些。这里面有一个如何辨认何为“批评”的问题。试想,在“煤气灯效应”(
Gaslighting)关系中的两个人,一方试图以长期的批评指责的方式来让另一方对自身产生怀疑——作为一种“反映评价”,这无疑是最糟糕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反映评价会渐渐瓦解你之前对于自身的认知。当然,这又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你对自己的认知,在多大程度上是诚实可靠的?别人对你的评价,与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两者之间有多少异同?在网易云音乐搜索【利维坦歌单】,跟上不迷路
“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是希腊哲学中最著名的箴言,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之上。你或许会问,为什么?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和作家更可能告诉你“为什么不”,因为自我认知这一理念对有意义的人生而言实在过于根本。
在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的悲剧《堤厄斯忒斯》(Thyestes)中,他写道:“死亡沉重地降临在那个人身上,/他虽为世人熟知,/却唯独对自己是个陌生人。”莎士比亚在其喜剧《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中亦曾断言:“愚人自以为聪明,而智者却深知自己愚蠢。”
塞内卡与莎士比亚是具备非凡洞察力的艺术天才,而从经验角度来看,现代行为科学家则可以为自我认知的价值提出更有力的论据。稍后我会详细讲述,但他们的研究表明,“认识你自己”可以帮助人们避免那些导致自利性错觉的有害错误与偏见。
获得这样的认知,可能是我们一生中最艰难的挑战之一,而“了解自我”是一项最难掌握的技能之一。但如果你能让诚实与自我意识成为你的超能力,那么你将在所做的一切中变得更加快乐、更具同理心,也更成功。
---
那么,“认识你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神经科学家来说[1],答案相对明确:自我认知是两种信息的结合——直接评价(你对自己的看法)与反映评价(你对他人如何看待你的感知)。前者通常涉及大脑中与第一人称视角相关的部分,如后扣带皮层;后者则涉及与情绪和记忆相关的区域,如脑岛、眶额皮层和颞叶皮层。
这一关于自我认知的技术性定义只涉及其机制,却未说明信息的质量:换句话说,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只公鸡,并相信别人也这样看你,那也算作“自我认知”。但我强烈怀疑德尔斐的思想家们想表达的不止于此;他们无疑是指“准确地认识你自己”。
© Synergita
这是一项远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关于你内在状态——态度、信念、情绪、特质、动机——在三个时间维度(现在、过去与未来)中的真实信息[2]。
准确的自我认知还意味着避免错误并纠正幻觉,做到对自己完全诚实,具备可靠的记忆,并能预测你在未来将如何感受和反应。
以这个几近苛刻的标准衡量,你我都不能说真正认识了自己。事实上,我们很可能都高估了自己获取准确自我认知的能力。
许多研究表明,人们的自我评估是多么不靠谱。心理学实验揭示[3],人们对自己技能与表现的评价在准确性上“中等至低”,通常不如外部评估那样可信。同样,学者们还指出[4],我们甚至无法比别人更好地预测自己的未来行为。
我们之所以对自己了解甚少,部分原因是我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物容易产生严重的认知偏差[5]。研究人员发现,人类极易出现重大忽略,以至于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问题、错误与机会。你可以说,我们活在“元无知”的迷雾中:我们不仅不了解自己,甚至不知道自己不了解自己。
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之所以未被察觉,是因为我们缺乏表达它们的语言,也不了解它们。这种现象被称为“认知缺失”(hypocognition)——意即认知的不足(相对于“认知过度”hyper-cognition而言)。在针对这一现象的实验中[6],英国参与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注意到奶酪而非水饺,中国参与者则相反。比食物更不寻常的例子是某种创伤影响着你日常生活和自我认知,但你无法识别其影响,因为你不了解创伤的效应(话虽如此,拥有这方面的知识也可能导致误判,因为学习关于创伤的知识有时会让人错误地判断原因与来源)。
我们的自我认知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源于有意的无知——说得直白些,是“不诚实”——这种行为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自尊。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观察到人类存在“动机性推理”的倾向:我们倾向于用它来自我安慰,确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为错误的选择进行辩解,忽视对自己有负面评价的信息,并总是维持一种积极的幻觉,尽可能避免面对基于现实的负面情绪。这些特征在我们身上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被统称为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7]。这种习惯性的合理化行为几乎可以肯定是植根于生物学的;神经科学家已经表明[8],当人们面对对自己的批评性评价时,大脑中与威胁感知相关的边缘系统区域会被激活。
© Empuls Blog
这种在潜在负面自我认知面前维持无知的人类能力,或许在短期内会让你更舒适。但正如人类对舒适的渴望常常带来的后果一样,从长远来看,它会导致许多错失的福祉与成功机会。研究表明[9],更诚实的自我意识——对积极与消极信息都不回避——能促进自我发展,因为你知道该改进什么。这使得你在朝着目标努力时,能够做出基于准确信息的更好个人决策。而且,职场实验还表明,良好的自我认知可以提升工作满意度、积极性和沟通能力[10]。
---
“认识你自己”听起来简单合理,但就像许多其他听起来不错的忠告——吃健康食物、尊重他人——这条优秀建议之所以难以付诸实践,是因为它需要付出努力。与此同时,“舒适因素”却促使你大多数时候去忽略这个建议。因此,正如节食计划可能帮助你克服坏的零食习惯,一套类似的规则也可以引导你远离对舒适的追求,走向更好的认知健康。
1. 停止自我保护。
在健身房中训练自己接受定期、系统的身体不适,可以增强力量和耐力。久而久之,你会感觉更健康,而且比一直躺在沙发上更舒服。同样的原则也可以应用于自我认知:定期进行充满挑战的自我评估,一开始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但最终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经常向朋友和家人寻求诚实的批评,并坚持让他们毫无保留地表达意见。你可以把这称作你的“情绪锻炼计划”。
© Depositphotos
你可能会好奇:这一切怎么与传统智慧相契合?传统观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孩子)的自尊心需要小心呵护和保护,才能茁壮成长并取得成功。然而,教育和心理学中的“自尊运动”并未经受住学术审查;心理学家罗伊·F·鲍迈斯特(Roy F. Baumeister)及其合著者的研究表明[11],自尊水平高的人声称自己比自尊水平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具吸引力,但外部观察者的判断却推翻了他们的主张。
2. 拥抱“改变叙事”。
如果你对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持有“固定型心态”,负面信息肯定会触发你的“心理免疫系统”;然后它就会无意中启动各种花招来忽视这些数据。然而,正如2008年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公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上的一篇论文所表明的那样[12],当人们看到自己长处的成长潜力时,他们更有可能接受负面反馈,并将其作为激励努力的动力。
我在我最优秀的学生身上经常看到这种现象:那些具有积极进取心态的学生实际上对空洞的赞美不以为然;他们更喜欢批评,并把批评视作一种提升自己的“秘密武器”。
3. 决定改变什么,并开始行动。
相信积极的改变是可能的还不够;你还需要一个将其变为现实的计划,而准确的自我认知可以促成这一点。有些自我提升的目标比较简单,比如在工作中变得更熟练,或者成为一个更善于倾听伴侣的人。但对你作为“一个人”的更根本改变也是可能的。
过去15年的研究表明[13],人的个性比以往认为的更具可塑性,而且会在一生中自然发展,通常是朝着积极方向变化。但你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你想成为的那类人,从而加速这些变化。这被称作“仿若原则”(“as if” principle),我曾在此前写过相关内容。简而言之,练习表现得像一个更好的人,你实际上就会开始成为那样的人。
© Gabriel Alcala
---
关于自我认知,我还想补充最后一点:我已讨论了实现更高自我意识的实用方法,以及在你生活中的实用价值。但现实的、甚至是负面的自我认知也可以极大地带来自由,即使它并未引导你走向成长与改变。
让我举个例子:我小时候是一名古典音乐演奏者,从不允许自己考虑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我不会成为世界顶级的圆号演奏家。那种我“必须成为最棒”的信念驱使我变得偏执、陷入深度的不快乐。而当我在二十多岁时,终于接受了一个现实:我是一名好音乐家,但永远无法成为真正伟大的音乐家——那一刻让我得以自由去做一些其他有趣而充实的事。了解我“不是谁”,最终帮助我成为了“可以是谁”。
这将我们带回德尔菲以及女祭司皮提亚(Pythia),她作为神谕者,以预言能力闻名。有一天,一位名叫凯勒丰(Chaerephon)的人问神谕:是否有谁比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皮提亚回答说:“没有人比他更有智慧。”这个神谕最终传到了苏格拉底耳中,而他并没有沉浸在赞美中,而是决定借此反思什么才是更好的自我认知:那就是他深知自己的无知。
© Diane Kalen-Sukra
皮提亚的预言之所以成立,是因为苏格拉底接受了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并由此形成了他那句著名的悖论——正如他的学生柏拉图所记载的:与那个自认为聪明的人相比,“我比他更好——因为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认为自己知道。”
苏格拉底从这一洞察中获得的道德完整性,伴随着他毫不妥协的自我审视方法,催生了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方法”:通过提问来寻求知识,从不将自己视作拥有神谕权威的人。这一方法至今仍被教师们使用。如果我们要遵循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那么苏格拉底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53811905004696
[2]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11/j.1745-6924.2009.01143.x
[3]https://citeseerx.ist.psu.edu/document?repid=rep1&type=pdf&doi=dccb2ffeba0d066087d544c9cc58ea351e7f3ffd
[4]people.uncw.edu/hakanr/documents/predictingcloseonesdailybehaviors.pdf
[5]sites.lsa.umich.edu/sasi/wp-content/uploads/sites/275/2015/11/caputo.dunn_.pdf
[6]osf.io/preprints/psyarxiv/29ryz_v1
[7]labs.psych.ucsb.edu/sherman/david/sites/labs.psych.ucsb.edu.sherman.david/files/pubs/sherman_hartson_2011.pdf
[8]citeseerx.ist.psu.edu/document?repid=rep1&type=pdf&doi=c2b460f2a0b143fae45001bea85c7b1a6b0bdceb
[9]ejop.psychopen.eu/index.php/ejop/article/view/1178
[10]hwww.emerald.com/insight/content/doi/10.1108/ejtd-04-2015-0031/full/html
[11]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11/1529-1006.01431
[12]citeseerx.ist.psu.edu/document?repid=rep1&type=pdf&doi=e68279442c546c81d84ffff97ef5244b3a515097
[13]www.jstor.org/stable/24719143
文/Arthur C. Brooks
译/tamiya2
校对/tim
原文/www.theatlantic.com/ideas/archive/2025/04/know-yourself-socrates/682458/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tamiya2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来源:利维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