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检察院:老字号屡遭侵权,网络手段隐蔽性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2:23 2

摘要:4月23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1-2024)》发布。白皮书显示,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西城检察院共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48件305人,民事监督案件7件,公益诉讼案件1件。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商标类案件

4月23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1-2024)》发布。白皮书显示,2021年1月至2024年12月,西城检察院共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48件305人,民事监督案件7件,公益诉讼案件1件。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呈现高度集中态势,商标类案件占比超过50%,广泛分布于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多个民生领域,尤其是老字号屡遭侵权。而网络侵权手段日益多样化,隐蔽性强,导致监管难度较大。

白皮书披露,在西城检察院办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涉老字号保护案件占比较大,涉及商标被恶意抢注、品牌被攀附“搭便车”、传统技艺被仿冒等问题。比如,市场上出现仿冒某服装鞋帽类“中华老字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与老字号企业的合法利益;一家殡仪服务公司还恶意抢注某中华老字号关联商标,西城检察院发现后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移送线索,督促该恶意攀附行为立整立改,去除殡仪服务公司门店招牌上“中华老字号”字样,守护百年老字号品牌。

另外,在文创产品领域,侵权纠纷也呈现频发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国潮设计等日渐成为侵权重灾区。有的不法商家推出国潮设计服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在图案、款式上模仿老字号品牌的经典设计,既侵犯了老字号企业的知识产权,也阻碍了文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侵权手段方面,白皮书提到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知识产权侵权链条化、产业化特征明显。在王某等人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一案中,犯罪团伙买来二手交换机、防火墙以及带有某知名商标标识的防拆标签、挡板、机箱等,采用跨区域分工协作方式,通过拆装、更改序列号、更换部件、贴标等改造,伪造品牌交换机,不仅提供仿冒技术方案,还开展上机测试等技术工作,搭建全国性销售网络。这种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将侵权风险分散,形成了一套更加隐蔽的侵权运作模式,增加了司法部门打击难度。

二是新兴互联网领域侵权现象逐步显现。侵权者利用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新业态实施侵权行为,且呈现出隐蔽性强、跨区域等显著特征。在直播带货场景中,部分不法主播可能在直播中推销假冒品牌商品,消费者在购买时难以辨别真伪。而社交电商平台则借助熟人社交进行商品销售,侵权商品在相对私密的社交圈子中传播,监管难度较大。

在刘某等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中,侵权商家采取直播销售和线下零售相结合方式销售假冒的某国际知名品牌服饰,从中非法获利。不法分子通过朋友圈、短视频等渠道发布假冒商品信息,消费者付款后直接发货,整个交易过程避开了传统电商平台的监管,给司法机关调查取证带来困难。

记者:孙莹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