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对婚姻的追求,60年代5块钱或一个窝窝头儿馍馍就能哄来一个媳妇,可现在是“万紫千红一片绿”天价的彩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希望,一代人有一代人对婚姻的追求,60年代5块钱或一个窝窝头儿馍馍就能哄来一个媳妇,可现在是“万紫千红一片绿”天价的彩礼。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也是最务实的年代,订婚彩礼不高,结婚最时尚的家当是“三转一响”,我们习惯称之为“三转一响”时代。
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与手表,一响指的是收录机,条件好的家庭一响之外可能加台黑白电视机,当时绝对称得上是羡慕级的存在,抬嫁妆时往往会安排两个人抬着电视机,特意走在最前面显摆。
现在也许觉得可笑,可当时的确是幸福的存在,百年好合的象征,当时婚姻还都很纯洁,不像现在,高价的彩礼把婚姻变成了交易,做成了买卖。
言归正传,咱今天讲讲当时的一响——收录机。
当时的收录机有单卡座的有双卡座的,以燕舞牌最为流行,双卡的可以快速复制磁带,有的还有“电脑选曲”功能。
别看“电脑选曲”似乎很高大上,其实就是根据歌曲磁带每首歌中间,几秒钟的空白间隔,快速寻找定位,再播放你设置的某首歌。电脑选曲机芯在选曲时磁头能处于半落下状态,同时关闭音频输出,磁带快进到两首歌曲间的空白处时,选曲按键立马就弹了起来,开始正常播放。
双卡的一般是一个卡门只可以播放,“电脑选曲”功能也设计在该卡门上,另一个卡门既可以播放也可以录音,既可以内录收音机的歌曲,也可以外录人声,还可以转录复制另一卡门里的磁带。
当时的年轻人都爱听歌曲,于是就买了很多的歌曲磁带,有正版的也有盗版的,某人买了本正版的流行歌曲磁带,其他人就会借来用空白磁带复制,节约成本。
复制的磁带,音质比原版磁带逊色,但并不影响欣赏,反正每本磁带都有听腻的时候。
没结婚的小年轻一般都是自己买个便携式的收录机,单卡的那种,方便携带;或者买个迷你型的收录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功能却不少。
我当时搞家电维修,收录机没少修,换压带轮、收带齿轮、摩擦轮、皮带、磁头、功放集成块、录音转换开关(电路板上被机芯的录音键压下、控制的那个开关),收音/磁带转换开关、波段转换开关、音量电位器等。
压带轮
最容易坏的齿轮
电脑选曲机芯
录音转换开关
来源:液晶数码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