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生态隐忧:2025环境报告揭示“纯净国度”背后的真相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3:17 2

摘要:提到新西兰,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青山绿水、牛羊成群、蓝天白云。这个以“100% Pure New Zealand”品牌闻名的国家,长期以来被视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之一。然而,最新发布的《2025环境报告》却为这一印象敲响了警钟。这份由新西兰环境部与统计局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李想 (天津外国语大学)

本文约2000字,阅读约4分钟

提到新西兰,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的是青山绿水、牛羊成群、蓝天白云。这个以“100% Pure New Zealand”品牌闻名的国家,长期以来被视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之一。然而,最新发布的《2025环境报告》却为这一印象敲响了警钟。这份由新西兰环境部与统计局于2025年4月8日联合发布的报告,系统评估了新西兰在土地、淡水、海洋、大气和气候等领域的生态状况,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自然环境正面临多重危机,生态系统正处在急剧变化的风口浪尖。

《2025环境报告》的封面及目录页

首先,新西兰濒危物种日渐脆弱与环境污染并存使其生态系统多处亮红灯。新西兰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独特的国家之一,其本土生物长期在地理孤立中演化,形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然而,报告指出当地94%的本土爬行动物和78%的陆地鸟类正面临灭绝风险。更甚者,即使在人类活动相对较少的山区和森林,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正因城市扩张、农业开发和外来物种入侵而日渐破碎。不止于此,超过48%的本土维管植物也处于受威胁状态,生态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脆弱。


本土陆生生物面临灭绝威胁。上图左侧显示被评估的物种类型,右侧显示被评估物种的总数。图源:《2025环境报告》

1970-2020年新西兰牲畜数量的变化 图源:《2025环境报告》

2016-2020年新西兰河流中指示有机污染和营养富集程度的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指数得分的模拟中位数,颜色从深紫到黄色分别代表污染程度从“几乎没有”到“严重”。图源:《2025环境报告》

其次,新西兰的淡水系统也面临严峻挑战。全国45%的河段因大肠杆菌含量超标而不再适合游泳,且46%的地下水监测点在某些时期曾未能达到饮用水标准。农业径流、牲畜粪便和化肥使用带来的氮磷污染则是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在海洋领域,91%的本土海鸟面临生存威胁,且使用底拖网捕捞、海洋热浪和外来海藻入侵等因素正在摧毁海底生态。近年监测还发现,新型有害污染物PFAS已在11%的海洋监测点中被检出,这种“永久化学品”对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仍在被研究中。


再者,报告指出,新西兰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是造成生态恶化的根本驱动因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西兰农业集约化趋势明显,奶牛数量一度达到670万头,尽管近年略有下降,但灌溉面积仍持续扩大。氮肥使用量自1991年起增长超过600%,这导致了63%的农业土壤磷含量超标,每年1.82亿吨土壤因侵蚀进入河流。与此同时,城市扩张加速了优质耕地的消失,即2002至2019年间,约10.7万公顷高产农业用地被永久转为住宅用地,这相当于失去了3%的优质土地。这一趋势不仅威胁到了粮食安全,还导致了生态“灭绝债务”不断累积。


与此同时,新西兰的气候变化影响渐趋严峻。在过去40年里,新西兰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26℃,高山雪线每年上移30米,冰川体积缩水35%。不止于此,发生海洋热浪天数较2017年增加了75%,海洋表面温度持续升高,这导致了海带森林面积锐减、许多海洋物种数量骤降。淡水系统亦受影响,河流流量波动加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或洪水,这增加了对饮用水和农业灌溉需求的压力。更重要的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天气不仅直接威胁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也干扰了传统农业、渔业和基础设施的运行稳定性。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加剧了侵蚀风险,威胁了沿海社区和基础设施的安全。


虽然新西兰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定治理成效,如城市空气污染逐步下降、部分生态指标出现好转趋势,但报告也坦言,目前的环境治理体系存在明显缺陷。例如,尽管农业仅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2%,却排放了全国52%的温室气体。又例如虽然渔业在配额制度下看似可持续,但面对气候变化导致的鱼类栖息地转移,原有管理制度则显得滞后。报告还指出,尽管国家在城市绿地规划方面已有投入,但城市化加剧导致了人均绿地面积从1996年的15%持续降至2023年的4.2%。更令人担忧的是,约三成家庭仍使用木柴取暖,而这是导致PM2.5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而言之,新西兰的生态问题不仅是环境危机的体现,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矛盾的折射。具体而言,一方面,国家经济高度依赖农业、乳品与旅游业的出口;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生产方式与脆弱的岛屿生态系统难以兼容。报告指出,每升出口牛奶背后平均伴随2.5公斤的土壤流失和3.5克氮排放。正如报告结尾所言,生态恢复不能仅依靠设立保护区或制定法规,而应反思整个国家生产与消费系统的运行逻辑。或许,只有真正将毛利人“大地母亲”(Papatūānuku)的生态哲学融入决策机制,将自然视作伙伴而非资源,我们才能为这片土地找到可持续的出路。因此,这份环境报告不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了“纯净新西兰”背后真实而复杂的生态处境。它也在提醒我们美丽的自然并非理所当然,而是需要人类共同守护。从政策制定者到普通市民,唯有建立基于科学、本土知识与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人类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新西兰环境部与统计局作者 | 李想

审核 | Samantha Ma

排版 | 绿叶


关于作者


李想,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国际政治大二在读学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实习生,对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低碳技术转移、气候谈判有着浓厚兴趣,未来希望投身全球环境政策、气候谈判等领域。


李想. 新西兰生态隐忧:2025环境报告揭示“纯净国度”背后的真相 海洋与湿地.2025-04-23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mcusercontent.com/ebebf9501bcd56a598aa9f357/files/2d584549-1445-a5b3-f7dd-73c342c58c32/our_environment_2025_embargoed.pdf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