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河古村醉游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13:22 2

摘要:暮春的晨雾还未散尽,我和朋友便推开了汉滨区谭坝镇马河古村斑驳的木门。这座镶嵌在秦岭褶皱里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披着薄纱的老者,缓缓揭开千年时光的序幕。

文/柯贤会

暮春的晨雾还未散尽,我和朋友便推开了汉滨区谭坝镇马河古村斑驳的木门。这座镶嵌在秦岭褶皱里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位披着薄纱的老者,缓缓揭开千年时光的序幕。

沿着蜿蜒的小路登上寨子梁,石砌的寨墙残垣在风中矗立。大寨子的轮廓依然清晰,长约两百米的围墙用青石垒成,虽历经千年风雨,石块间的缝隙仍透着工匠的严谨。唐宋年间的村民曾在这里守望,当土匪的马蹄声碾碎山谷的宁静,老人们会敲响铜锣,妇女儿童沿着陡峭的小道涌入寨中,青壮们则手持农具,在寨门前筑起防线。如今,寨墙上的青苔已爬满岁月的褶皱,哨塔的基座上长出了野花,唯有山风掠过石缝时发出的呜咽,仍在诉说着祖辈们守护家园的故事。

站在寨子梁顶俯瞰,马河如一条银链穿村而过,两岸的梯田像层层叠叠的绿缎子,铺展在青山之间。土寨子虽已塌毁,但它化作了一种精神符号,刻在每个马河人的基因里,就像那株生长在寨边的老皂角树,哪怕躯干歪斜,依然年年结出饱满的皂角,正如古寨虽残,却永远是乡愁的根脉。

转过山弯,陈家院的白墙黛瓦忽然闯入眼帘。三进的院落依着山势排列,马头墙翘首欲飞,木雕窗棂上的花鸟虫鱼虽已褪色,却依然栩栩如生。嘉庆年间的陈姓商人或许不会想到,他夜梦得银的传奇故事,会让这座徽派宅院成为古村的文化地标。当年的烧酒房和纸坊遗址上,如今种着几畦青菜,晨露在菜叶上滚动,仿佛时光的露珠,折射出两个世纪前的烟火气息。

走进中院,天井里的阳光刚好落在青石地面的水洼中,泛起细碎的光斑。当年陈氏族人在这里设宴时,酒杯碰撞的声音是否也曾惊动过梁上的燕巢?道光年间,陈家逐渐中落,宅院易主,但那些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却像固执的时光守护者,将徽派建筑的雅致与陕南的质朴融合得恰到好处。

顺着马河往下走,千亩古梯田从丁家庙一直延伸到石门,如同一幅展开的立体画卷。四月的梯田刚灌完水,田埂在水面上投下清晰的倒影,晨雾弥漫时,恍若仙境。最大的水田像一块明镜,最小的不过丈许,却都被打理得整整齐齐。农民牵着老牛在田里耕作,木犁划破水面,惊起几只白鹭,这场景让人瞬间穿越回千年之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或许就是这样,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第一粒稻谷,从此开启了依山就势、治水造田的传奇。

先民们修建的水档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层层叠叠的堰塘如珍珠串在山间,清澈的溪水顺着石渠流入梯田,滋养着每一寸土地。四季在这里轮转,梯田变换着色彩,春如银带,夏滚绿波,秋叠金塔,冬似水墨,每一季都在大地上书写着不同的诗篇,而田埂上的野花、溪边的捣衣声,便是最动人的注脚。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红庙遗址的天灯塔上,残破的塔身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守护着那些被岁月吹散的传说。“夜梦得银”的故事在陈家湾流传了两百年,人们说那是仙人对勤劳者的馈赠;波浪鼓潭的水声响了千年,至今仍在为过往的行人奏响自然的乐章;鸭子潭的传说带着几分奇幻,却让人们懂得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些传说不是虚无的故事,而是古村的灵魂,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古树都有了温度。

傍晚时分,古街上飘起了炊烟,农家饭的香味勾住了游人的脚步。腊肉的咸香混着山野菜的清鲜,土陶罐盛着自酿的米酒,主人家热情地招呼着客人,仿佛回到了马河街作为商贸重镇的年代。如今的古村不再是闭塞的山村,西康高速的出口距此仅11公里,周末的游客带来了人气,却未打乱这里的节奏,老人依然坐在门槛上编竹篮,妇女在溪边用皂角洗衣,孩子们在古树下追逐,千年的时光仿佛在这里打了个结,让古老与现代温柔地相遇。

离开马河古村后,那美好的一幕幕仍久久在脑海中回荡。它的每一处风景都是时光的馈赠,每一个传说都是文化的沉淀,让人忍不住想停下脚步,在古村中多留一会儿,让时光慢慢浸润身心,让灵魂得到安放。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