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密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说法评理”平台,旨在坚持党建统领,引导政法解纷力量下沉镇村,通过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前言
密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建立区、镇、村三级“说法评理”平台,旨在坚持党建统领,引导政法解纷力量下沉镇村,通过情理法融合的调解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
“多亏了‘说法评理’平台,不然这树的事儿还得吵下去!”太师屯镇小漕村村民冯某感慨道。
原来,冯某与宋某因承包地内树木归属问题争执多年。宋某的爱人生前曾口头承诺将树木赠予冯某,但多年后冯某砍树时,宋某以“未明确补偿”为由提出异议。村委多次调解无果后,太师镇司法所启动“说法评理”平台,联合村调解员、法律顾问,从《民法典》承包地权益和农村习俗入手,引导双方换位协商。最终,冯某宋某双方矛盾圆满化解,邻里情谊得以延续。
这起案例是太师屯镇“说法评理”平台高效解纷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太师屯镇以平台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探索多元协同、上下贯通、互动交流、全面引领的工作模式,促使调解服务走进群众生活、化解群众内心矛盾,彻底消除基层治理的障碍,实现基层治理的高效与完善。
协同驱动,汇聚多元解纷效能
太师屯镇坚持“人民调解+信访+接诉即办+综治”四轮驱动,由镇司法所牵头整合资源,搭建“一站式”调解网络。无论纠纷来自信访、12345工单还是网格排查,均可快速联动公安、法院等单位和综治等部门,进行协同化解。
此前,大漕村村民因为宅基地确权纠纷多次信访,镇“说法评理”平台召集区法院、派出所、村委会等各方开展联合调解,通过法律宣讲和实地勘测,促成双方达成确权协议,此外,还推动20余起同类纠纷实现“诉前清零”。
太师屯镇深化构建“镇、村、网格”三级联动体系,实现矛盾早发现、快处置,将镇、村、网格三级力量深度融合。这一体系宛如一张严密的“防护网”,全方位、无死角地对各类矛盾隐患进行实时监测,确保矛盾还在萌芽之初便能够精准定位,实现矛盾早发现。
太师屯镇司法所在入村宣传时得知后南台村村民刘某与儿子、儿媳因赡养起纠纷。儿媳觉得公公占了丈夫承包地收益,自家收入低、赡养压力大,双方争执不下。遂即启动“说法评理”平台,联合村调解员分析情况、制定方案。调解员兼顾情理法,倾听诉求,讲解《民法典》赡养规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经过数小时调解,双方就赡养责任和方式达成一致,纠纷快速圆满解决。
双向奔赴,情理交织化解隔阂
调解不仅是矛盾的化解,更是人心的沟通。太师屯镇在“说法评理”实践中,始终秉持“听诉求”与“促沟通”双向发力,搭建平等对话平台,既让群众“说得出怨气”,又让双方“听得进道理”,以情理交融打破对立僵局,通过“面对面说事、心贴心评理”,消除误解、凝聚共识。这种“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实践,不仅让矛盾就地消融,更在乡村播下了和谐共治的种子,真正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温暖一村”。
全域带动,夯实长效平安根基
太师屯镇坚持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前期选取12345市民热线诉求多、信访多的7个村试点,结合村级反馈完善优化,提炼经验。2023年8月在小漕村组织观摩学习会,镇派出所建立“派出所‘说法评理’工作室”,人民法院设立“人民法院普法驿站”。试点村增至13个,成功将经验推广至全镇34个村。同时开展宣传活动,通过悬挂条幅,设立咨询台,发放资料,讲解案例,普及法律法规,发放资料800余份,接受咨询60余人次,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平台知晓率。
成效明显,擘画平安建设新图景
2024年以来,太师屯镇依托“说法评理”平台化解矛盾纠纷100余起,调解成功率100%,12345工单量同比下降26.17%,信访量下降21.62%,13个试点村中9个实现“零信访”。通过“家门口解纷、心坎上服务”,全镇法治氛围日益浓厚,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为密云区建设平安法治首善之区贡献了“太师屯智慧”。
从“针锋相对”到“握手言和”,太师屯镇以“说法评理”平台为纽带,织密了基层治理“共治网”,架起了党群“连心桥”。下一步,太师屯镇将持续深化“法理情”融合实践,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书写基层善治新篇章。
来源:密云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