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栏语:最是书香能致远。为持续擦亮“书香机关·阅读圆梦”品牌,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组织开展2025年区直机关全民阅读活动“桂在阅读”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即日起,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联合当代广西网、当代广西App推出2025年区直机关全民阅读活动“桂在阅读”主
开栏语:最是书香能致远。为持续擦亮“书香机关·阅读圆梦”品牌,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组织开展2025年区直机关全民阅读活动“桂在阅读”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即日起,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联合当代广西网、当代广西App推出2025年区直机关全民阅读活动“桂在阅读”主题优秀征文专栏,集萃获奖作品,在区直机关各单位和党员干部职工间持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多年后,当我再次翻开《徐霞客游记》,与霞客先生一起远游,步入历史长河,搜访奇山异水,穿越荒芜地带,踏寻山壑沟堑,虽终其一生无法成为先生那样的人,但跟着霞客先生的足迹,到历史河岸边看一看,也可获得动力和滋养。
立大志 朝碧海而暮苍梧
人的志向的确立,或许都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乃以一隅自限耶?若睹青天而攀白日,夫何远之有?”400多年前,年少时的徐霞客便立下了“朝碧海而暮苍梧”的远大志向。
在徐霞客生活的明代,正是科举鼎盛时期,皓首穷经、科举入仕是那个时代读书人毕生所追求的最高目标。然而徐霞客却突破禁锢、摒弃利禄,“非奔走衣食,非驰驱仕宦”,摆脱科举入仕、光宗耀祖的庸常观念和人生轨迹,选择了一条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悖的离经叛道之路。是什么支撑着他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不惜付出毕生的代价,以步履丈量山川大地,躬耕实践着自己年少时的人生理想?
1924年6月,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再次攀登珠峰,却再也没有下来。此前,有记者不断地问他,你为什么要攀登珠峰呢?其实,他们想问的是,攀登珠峰有什么意义,值得你用性命去搏?马洛里被逼急了,说了一句禅味十足的话:“因为山就在那里。”
徐霞客亦是如此。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他对野外考察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顿,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蓬勃的乐观精神。湘江遇盗,行囊被洗劫一空,一时又借贷无门。前路漫漫,朋友劝他,“询余如归故乡,为别措以备行囊”,徐霞客答:“不欲变余去志。”晚年西南的“万里遐征”,历时三年有余,行经多省,路途坎坷,彼时的徐霞客身患重病,双腿已无法行走。好多人都跟他说,你回家吧,不要再走下去了,这时徐霞客拿出一把铁锨,说:“吾荷一锸来,何处不可埋吾骨耶?”
途穷不忧,行误不悔,多次遇盗,几度绝粮,然豪迈磊落、至性真情的徐霞客,在面对各种艰辛甚至是艰险的时候,从未回避退缩、进退趑趄、怨天尤人、张皇失措,早年立下壮游天下的远大志向支撑着他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前行,成就了伟大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察民情 万里写入胸怀间
以双足丈量山川大地的同时,徐霞客亦“哀民生之多艰”。他在旅行考察途中广泛接触百姓,对能得到百姓的帮助而感激不已。《滇游日记》记载,崇祯十一年(1638年)8月,徐霞客因雨宿在黄草坝一位陈姓老人家中。老人“甚贫而能重客,一见榾柮以燎湿衣。余浣污而炙之,虽食无盐,卧无草,甚乐也”。对徐霞客而言,虽然条件艰苦,但能得到百姓的帮助,感动之情溢于言表。
徐霞客对晚明日蹙的国势深感不安,对百姓的疾苦甚为同情。崇祯十年(1637年),他游历到零陵县彭家村,在《楚游日记》中写道:“五鼓,雨大作。自永州来,山田苦旱,适当播种之时,至此嗷嗷已甚,乃得甘霖,达旦不休,余僵卧待之,晨餐后始行。持盖草履,不以为苦也。”见久旱逢甘霖,徐霞客为农民而高兴,忘却了自己旅途的艰苦。
西游途中,他目睹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状况,对地方统治阶级肆意剥削人民、挑动战争的行为痛心疾首。在途经贵州安顺地区时,他记录着民生疾苦:“此间为安邦彦所荼毒,残害独惨,人人恨不洗洗劫,讨伐其穴。”在云南大理崇圣寺一带,百姓因逃避强征开采大理石而背井离乡,“人户俱流徙已尽,以取石之役不堪甚也”。在云南广西郡,“师宗南四十里,寂无一人,皆因普乱,民不安居”。在广西庆远,对民生艰难状况有痛彻心扉之叹,“城内外俱茅舍,居民亦凋敝之甚,乃粤西府郡之最疲者。或思恩亦然。闻昔盛时,江北居民濒江瞰流亦不下数千家,自戊午饥荒,蛮贼交出,遂鞠为草莽,二十年未得生聚,真可哀也”。蒿目时艰,关心民瘼,悲伤之情亦溢于言表。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种爱超越了满足个人私欲的狭隘和人的动物性本能,这种爱是更博大、更深沉、更可贵的人间大爱,也是徐霞客一生行迹的力量之源。
求真理 吾将上下而求索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从20岁启程,到54岁辞世,徐霞客敢于冲破传统书生置身书斋、脱离实际的旧习惯,坚持深入自然实地考察,“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他敢于打破经典学说的谬误,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创见;他敢于冲破信奉怪力乱神的腐朽观念,不靠天地不信谶纬,只靠自己的双脚,只信自己的眼睛,显示出非凡的胆略和过人的识见。
徐霞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探险故事,莫过于“探寻长江正源”的壮举。纵观徐霞客51岁西南之行遗留下的游记,崇祯十二年(1639年)8月,为了探明长江源头,徐霞客沿江西进,跋涉于崎岖的云贵高原,奔波于山河相间的横断山区。此处地形错综复杂,蛇虫虎豹经常出没,旅途人烟稀少,交流沟通也非常不便,但徐霞客“不惜捐躯命,多方竭虑以赴之,期于必造其域,必穷其奥而后止”。他“西出石门、金沙”的东归途中,亲见金沙江在崇山峻岭间奔腾,看到大渡河、雅砻江在峡谷中咆哮,目睹岷江在峨眉山下流淌的情景,欣喜地完成了《溯江纪源》,写下“故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纠正了《尚书·禹贡》等经典著作对长江源头的错误猜测。尽管徐霞客不是最早发现金沙江为长江源头的人,但他是第一个敢于坚持真理、否定经典的人。
在这期间,徐霞客在今我国湘、桂、黔、滇四省境内对岩溶地貌进行了大范围系统考察,实测的方法突破了传统地理学的束缚,在岩溶地貌、水文地理等许多方面攀登了当时地理学的世界最高峰,使我国进入现代化地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徐霞客躬行践履、一往无前的实践精神闪耀出熠熠光华,被后世尊称为“游圣”。
“朝碧海而暮苍梧”,在徐霞客生活的年代更多的是一种豪迈和气度,但如今已成为现实。今天,我们乘坐高铁,只需要一天的时间,便可以从徐霞客的家乡江阴到达九嶷山所在的永州。可在三百多年前,徐霞客要走上三年。
我们为什么要再读徐霞客?
今天这个时代,想要走得快很容易,但发现山水之美,追寻真理的勇气,霞客先生是我们的榜样。他不只是记下了祖国的壮阔山河,不只是记下了治愈人心的壮丽景色,也不只是记下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民生百态,他更留下了一种精神,一种爱自然、爱人民的大爱精神,一种敢于破除迷信、开拓求索的创新精神,一种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一种不畏艰险、向死而生的奋斗精神。
与徐霞客一起远游,继续走他未走完的路。
来源:当代广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