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到来自台湾的EMS,是恩师廖修平先生寄来的他老人家九十华诞个展的画册,带到画室放在案上,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裹,让EMS的封套原封不动的呈原样留着,海峡对岸一个九十岁老人家寄东西给学生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收到来自台湾的EMS,是恩师廖修平先生寄来的他老人家九十华诞个展的画册,带到画室放在案上,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裹,让EMS的封套原封不动的呈原样留着,海峡对岸一个九十岁老人家寄东西给学生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本来在群里我们都报名要到台湾去参加廖先生90华诞大展的,作为34年前“廖修平南艺现代版画研习班”的学员,接受了国际版画大师廖先生的创作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近水楼台,内外兼修,一路高歌,奇峰迭起,自成一体,倘能恭逢盛景,师徒对酌,抚今追昔,岂不人生快事?恩师播下的现代版画火种,经过几茬子人的努力,已成燎原之势,在历史的象限里我们近乎完美地完成了一个伟大传承与梦想的壮举。
不仅仅是在美术史上,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关系上又写上一篇“血浓于水”的亲情演绎,生生不息。
可惜由于某些原因我们都未能行,只能遥祝!只能遗憾!
1991年南京艺术学院廖修平“现代版画研习班”结业全家福。三排左二为郑忠
廖先生的“南艺现代版画研修班”之于我,是艺术人生的一次转折,是一次打通“自我”艺术任督二脉的“思想碰撞”,是一场振聋发聩的艺术命题的考问,他改变了我全方位的艺术认知,“他”像一架桥梁架起了我与未来世界的联系与对话。
一、认知系统的重构
廖修平主持的南艺现代版画研修班并非简单的技法传授,而是通过“思想碰撞”完成了艺术家认知范式的颠覆。打通东方意象与“现代版画”西方语汇的“任督二脉”形成跨时空对话,揭示了传统艺术基因与现代创作理念的深度融合。这种认知重构不仅涉及艺术语言,更指向观察世界的维度拓展——从材料特性到哲学思考的跃迁,形成印染工程师脱变为艺术家郑忠的独特的认知光谱。
二、创作伦理的觉醒
面对艺术市场的诱惑,“放弃机会”的选择具有存在主义式的决绝。选择这种“野蛮生长”的艺术存在,不仅是拒绝盲从,实则是对当代艺术场域中“景观社会”的主动疏离。通过拒绝体制化生产,艺术家在商业浪潮中建立起“反熵系统”,其“个性化道路”成为抵抗同质化的精神堡垒。这种选择背后隐含着对艺术本真性的哲学坚守。
三、时空维度的突破
“他”像桥梁一样架起了我与未来世界的联系与对话。“桥梁”意象具有多重指涉:既是传统与现代的美学联结,也是个体创作与艺术史的对话通道。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世界”的热烈召唤,在当时那个木刻版画一统天下封闭的年代,廖先生的指引让年轻的工程师郑忠打开了一道门,仿佛一声“芝麻开门吧!”从此登堂入室,世界各国版画展的大门为之而打开。借著一个现代化工厂九十年代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近水楼台先得月,廖先生为郑忠捅破了一层窗户纸,艺术家在技法实验中已触及前瞻性维度——通过版画媒介的物质性探索,实现艺术语言的未来性转化。这种时空穿越的创作观,使作品既承载历史文脉又具备超验的预言性质。
1991年在南艺现代版画研习班讲课的廖修平老师
前排左一侯云汉,左三郑忠,右二剧宝科、右一孙世亮
这种艺术觉醒在当代语境中具有典范意义:当数字技术不断解构传统艺术形态时,郑忠的实践证明深度沉浸特定媒介反而能打开新的可能性维度。其“独行”姿态不是退守,而是以极致专注突破创作边界,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树立起精神性的标杆。这种案例提示我们:艺术创新往往产生于对专业领域的深耕,而非表面的跨媒介拼贴。这方面享有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国家科委颁发发明金奖的艺术家郑忠,无疑是中国艺术界的一个范例。
2009年与恩师廖修平先生在中国美术馆“廖修平个展”展厅留影
2015年12月郑忠在美国纽约个展后与廖修平先生相会
“他”让我痛定思痛,面壁澄澈,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人生,我该持何种态度与选择,最后放弃种种所谓的“机会”,作出了以一己之力,顺应潮流,“野蛮生长”,走个性化道路,义无反顾,酣畅淋漓地独行与探索。在年轻气盛余勇可贾的青春年华,廖先生象一个舵手,给了郑忠一个高屋建瓴的引领与精神力量。这不仅是郑忠个人的幸运,更是中国版画在新的历史时期跨越式的一步。
恩师廖修平九秩寿展在台中市台湾美术馆展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感恩廖先生!
祝恩师廖修平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文/郑忠,来源:新意象水墨)
艺术家简介
郑忠,1962年生于江苏海安,1979-1985年为海军南海舰队潜水员,1988年毕业于南通大学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版画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1997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观察》“美术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冠中自传《生命的风景》遴选郑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为南通市档案局审定为南通历史上第144位历史文化名人。
现为中国文化艺术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国际艺术研究院会员,香港画院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画派研究会分会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副院长。
来源:文化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