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本书,刻度着时间,凝结着心血,影响着认知,改变了人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沂蒙二姐” 吕玉霞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她的诗歌启蒙来自《唐诗三百首》,如今的她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农人精神,书写家乡,书写生活的希望。
第一本书,刻度着时间,凝结着心血,影响着认知,改变了人生。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沂蒙二姐” 吕玉霞在《人民日报》撰文表示,她的诗歌启蒙来自《唐诗三百首》,如今的她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农人精神,书写家乡,书写生活的希望。
我读的第一本诗集
吕玉霞
最近,媒体上一句“二姐,您别写了,再写就该进课文了”,让我受宠若惊。我不过是个爱写点“土味顺口溜”的普通农人,却得到这么大的关注。我写的诗,不过是把生活的酸甜苦辣、四季的更迭变换,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就是我想对网友说的话,是一种分享。“这是晨起暮落的成果,这是劳苦耕种的答谢,这是汗珠滴落的皎洁”,这就是我的生活,实实在在,充满泥土气息。
跟很多孩子一样,我的诗歌启蒙来自《唐诗三百首》。读唐诗,是在完全不解诗意下的背诵,在模糊的记忆里有父亲的背影。煤油灯下,父亲用粗糙的双手堆砌着地瓜干,一边干活,一边教我,他诵一句,我诵一句。父亲的声音浑厚有力,我一脸懵懂,稚嫩重复。
上学了,我再读《唐诗三百首》,知道了《赤壁》出自杜牧之笔,《鹿柴》的作者是王维,也喜欢上了李白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还能站在讲台上骄傲地背诵那些经典之作。或许是因为我爱读诗,能在老师面前熟练背诵,小学五年我一直是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读初中后,记得学校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很年轻,比学生们大不了几岁。他要求每篇古诗文都要背诵,大家站在操场上,背诵古诗文,谁背得好就可以回教室听老师讲解。我总是最早进教室的那几个。因为喜欢唐诗,我还拿家里的土鸡蛋跟同学换小人书版的《唐诗三百首》。因为反复阅读,我的作文也有了很大进步,甚至被老师拿到课堂上朗读。每次,我都会兴高采烈地回家炫耀。
那时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诗豪迈,总能激励我。唐诗之外,我开始阅读更多的传统诗词,我也喜欢苏东坡。李白、苏东坡让我感觉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可怕。少年的我,曲解“将进酒”的含义,天天幻想着鲜衣怒马、气吐眉扬!
16岁了,我不再上学,把人生的青春时光交给了轰隆隆的织布机,在家乡纺织厂做了10多年纺织女工。我被评上操作能手,获得劳动模范称号,而最开心的是拿到工资的那一刻,因为可以去买喜欢的杂志了。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把看到的好词好句抄在本子上,反复品读。那些有温度的文字,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班的晚上、汗流浃背的农忙时节。读着读着,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写文章、写诗。
后来的后来,为人妻,为人母,走过了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柴米油盐的缝隙,阅读总在不经意间给我指引和力量。2022年,我开始接触网络,写了很多小文章。3年里,我学会了拍摄、剪辑、直播,学会了思考,而更大的成长,来自对诗歌的学习。
有人问我,“读书有用吗?你半生已过,还在种地?”也有人说,“读书不给学历,不能找到好工作,等于浪费时光。”我来不及去想,因为属于我的个人时光,大多只有晚上,生命的亮光就在那些书中和诗行里。
田野里,我写下“借您的烤炉把红薯烤香”,“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花红柳绿的宣言。”“落笔千行应华章,美了田园醉了山岗。”我以土为纸,以山水为墨,书写自己眼中的田园和我看到的农人精神,书写我的家乡,书写生活的希望。
来源: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