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松江的一间动捕棚里,32岁的殷凯穿着布满反光点的紧身衣,正对着空气挥舞一根虚拟金箍棒。摘要:在《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的背后,玩家们惊叹于游戏角色的灵动与真实,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动作的“灵魂”源自一位山东淄博的年轻人——殷凯。他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演员,也非程序员,而是动作捕捉行业中的“匠人”。通过一身布满传感器的紧身衣,他将武术的力与美转化为虚拟角色
在《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的背后,玩家们惊叹于游戏角色的灵动与真实,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些动作的“灵魂”源自一位山东淄博的年轻人——殷凯。他既非传统意义上的演员,也非程序员,而是动作捕捉行业中的“匠人”。通过一身布满传感器的紧身衣,他将武术的力与美转化为虚拟角色的生命力,用十年淬炼诠释了“匠心”的真谛。
从武术少年到动捕行者
十年磨一剑的 “天命人”
2015年,上海体育大学武术表演专业的教室外,一家游戏公司的动捕项目组正在挑选演员。19岁的殷凯穿着练功服,一套少林棍法舞得虎虎生风,木棍破空的呼啸声中,他被选中了。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个偶然的机会,将他从传统武术的擂台推向了数字时代的虚拟战场。
作为山东淄博老武术馆的“大师兄”,殷凯的童年记忆里充满了具象的“苦”:6岁起便在武术馆摸爬滚打。压腿时的哭喊、冬练三九的刺骨寒风,这些苦他都咬牙扛了下来。“小时候觉得武术是饭碗,后来发现它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他摩挲着左腕上的旧伤——那是多年来刻苦训练留下的印记。“武术教会我的不是躲避疼痛,而是与疼痛和解。”他说。
然而,武术功底成了他的“金钥匙”。在《黑神话:悟空》中,他一人承担了主角“天命人”及60%-70%的怪物动作捕捉。他为 “天命人” 设计的棍法融入了传统武术的 “绞棍”“戳棍” 技法,同时借鉴戏曲武生的身段韵律,让虚拟角色的打斗既有力量感又具艺术性。
动捕棚里的 “匠心实验室”
在幕后“苦行”中雕刻细节
“动捕演员是用身体为角色写小传的人。”殷凯说。拍摄时,他常连续工作12小时,最长纪录是16小时,从清晨到凌晨,反复打磨一招一式,直到动作与角色性格完美契合。
殷凯正穿着布满传感器的紧身衣,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在上海松江的一间动捕棚里,记者采访他时,32岁的殷凯穿着布满反光点的紧身衣,正对着空气挥舞一根虚拟金箍棒。摄像机阵列投射出的光影在他汗湿的额头上跳动,这个瞬间,记者感受到,他既是传统武术的第十年习练者,也是数字时代的“虚拟造梦者”。
不同于过往训练或比赛中需要打出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武术动作,在几十台摄像机的包围中反复打磨动作,是他如今的工作日常。一个简单的挥棍动作,他可能要调整上百次:棍头的角度、手腕的翻转速度、身体的重心偏移……“角色没有‘差不多’,只有‘再来一遍’。”他坦言,动捕演员需具备无实物表演的信念感,更要与动画师、导演反复沟通。在《黑神话》中,他曾为一个挥棍动作推翻十几次方案,只为让玩家感受到“既符合武术逻辑,又足够帅气”。
殷凯用眼神塑造角色的生命力,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在《黑神话》中,“天命人” 的待机状态原本只是静止画面。为了让角色更具生命力,殷凯建议加入呼吸起伏、眼神扫视等细节。这个看似微小的改动,需要他在镜头前保持静止,用胸腔的细微起伏和眼球的转动传递情绪。“有时候一个呼吸要练上百遍,直到肌肉记住那种节奏。”
更具挑战性的是 “四足动捕”。为了扮演虎先锋,殷凯需要四肢着地爬行,同时保持身体平衡和动作张力。他在动捕服膝盖处垫上厚海绵,每天训练4小时,直到能像真正的猛兽一样灵活腾挪。“那段时间走路都带着虎步,连梦里都是爪子抓地的声音。” 他笑着回忆。
传统武术的 “破壁人”
在虚拟空间重塑文化基因
从业十年,殷凯见证了国内动捕行业的成长,却也直面其困境。“收入低、曝光少,许多人坚持不住。”他提到,动捕演员中仅30%有高等教育背景,行业亟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面对传统武术的商业化困境,殷凯提出 “技术赋能文化” 的理念。他参与设计的《黑神话》动作系统,将太极拳的柔劲、八卦掌的步法等元素融入游戏战斗,让全球玩家在指尖感受中国武术的魅力。“年轻人可能对‘冬练三九’没兴趣,但他们会为游戏里的‘太极劲’热血沸腾。” 他说。
2023年,殷凯成立了自己的动捕工作室,专门培养 “文武双全” 的新生代动捕演员。他要求学员每天练习武术基本功,同时学习动画设计、游戏引擎等技术。“传统武术需要破圈,但不能丢了魂。” 他带领团队为话剧《剑网 3・曲云传》设计动作,将川剧的 “变脸” 与武术的身法结合,创造出虚实交织的舞台效果。
见证行业蜕变
在技术浪潮中守护初心
作为国内首批职业动捕演员,殷凯见证了行业从 “边缘工种” 到 “3A 游戏标配” 的蜕变。他指出,国内动捕技术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比如水下动捕、多人协同动捕等领域尚未突破。“我们需要更多像《黑神话》这样的项目,把技术和艺术推向极致。”
对于年轻武术人,他建议 “左手握传统,右手持科技”。“不要被‘正宗’束缚,要学会用游戏、影视、VR 等载体讲故事。” 他以自己为例,在《原神》中为角色设计的 “云来海剑法”,就是将太极剑的 “粘黏连随” 与游戏的连招系统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战斗风格。
殷凯说,自己最像《黑神话》中的“天命人”——不惧天命,勇往直前。如今,他仍在虚拟与现实间搭建桥梁,用动作捕捉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正如他在《黑神话》中塑造的 “天命人”,既能挥舞金箍棒大闹天宫,也能在取经路上坚守初心——这或许就是当代武术人的 “筋斗云”。
【匠人心语】
记者:您如何看待传统武术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殷凯:武术的核心是 “精气神”,而技术是载体。比如《黑神话》里的 “虎先锋”,我用武术的发力方式让它的动作更有爆发力,同时通过动捕技术捕捉到每一根毛发的颤动。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用技术放大武术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记者:动捕演员的工作强度有多大?
殷凯: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拍两三百条动作,从早上10点到凌晨2点是常态。记得有次拍 “天命人” 的连续空翻,我穿着20斤重的动捕服,连续跳了100多次,最后腿都软得站不起来。但看到游戏里角色行云流水的动作,觉得一切都值了。
记者:您对年轻武术爱好者有什么建议?
殷凯:首先要打好基本功,武术的 “吃苦” 精神永远不过时。但也要学会变通,比如把传统招式拆解成游戏里的技能,或者用短视频传播武术文化。我认识一个00后武者,用街舞的Breaking动作改编太极拳,在B站上有百万粉丝——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记者:您如何理解匠心?
殷凯:坚持下去,你现在流的汗,未来会变成玩家眼里的光。不过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对行业的敬畏心。技术在变,但匠心不变。
记者:《黑神话》让动捕演员走到台前,您觉得这对行业意味着什么?
殷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行业还需要更多标准化和职业化。比如动捕演员的权益保障、培训体系的完善,这些都需要时间。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让动捕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头图为殷凯正在展示“剑法”,劳动报记者颜筱依摄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