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大战的本质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3 17:08 3

摘要:先是京东对“经典兄弟们”喊话,痛斥某平台二选一,说了句很艺术的话:虽然有人明说不会做,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们一定会暗暗做的。

东子和兴子掐的越来越凶,已经不再顾忌什么官方和体面,就差爆粗口了,饭圈互撕也不过如此。

先是京东对“经典兄弟们”喊话,痛斥某平台二选一,说了句很艺术的话:虽然有人明说不会做,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们一定会暗暗做的。

还用了诸多排比句和成语,比如:极尽压榨,置若罔闻,丝毫不顾,暴利驱使,老祖宗的话,回头是岸。。。

不行了不行了,这公告绝壁东子自己写的,我耳朵旁似乎响起了大强子那语速有点快又有点含混又带点老家话风味的声音。

二选一这帽子太大,几年前被罚了整整34个亿,可不敢坐实了,美团迅速回应称:自外卖行业诞生以来,不曾,也绝对不会有骑手二选一,某平台延误是因为配送时限过短,罚款严重,骑手不愿加入。

反手又回敬了对方一顶“长账期+放贷”的大帽子: 某平台单方面延长外卖商家账期到58.6天,并要求商家使用供应链金融借贷。

嗯,顺便还发了个九阳神功的口诀。

两家的公告都在批发帽子,(或者说叫揭露事实),不得不说,他们可都太懂现在最近几年网上“诶,资本”的威力了。

谁变成网民嘴里的那个“资本”,谁就百口莫辩。

对了,饿了么也回应了:你们俩这公告里的某平台,都不是说我啊。。。

想起前几天刷视频,虎胖拉面和清香拉面干仗,你4块我3块,大家担心二十米外的骨香拉面被干没了,老板很不服的说:我自己拉面,没你们想的那么脆弱哈哈哈哈。

打吧,打的越激烈越好,补贴越多越好,这几年商战越来越没人味,都是背后捅刀表面和气,除了机圈和车圈互撕还有点看头,剩下的全是大词虚词吹牛逼。

像这一次你来我往漫天飞舞的排比句、古诗词、类比、隐喻、阴阳怪气、破口大骂。。。好久没见到互联网巨头们发癫了,你们稿子写的都很接地气。

爱看,多发。

外卖大战谁赢谁输,我一点都不在意,今天京东和美团双双大跌,乐子更大了,没有王麻子,还有李麻子,张麻子。

商业上的事交给市场,我们可以从宏观角度理解外卖下半场,为何都聚焦于对“人”的争夺。

从当年1块钱吃外卖的烧钱大战开始,十几年过去了,外卖行业增速掉到了个位数,天花板越来越近。

艾媒数据,2024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行业市场规模为16357亿元,同比仅增长7.2%,预计2027年将进一步下跌至5.8%。

去年9月的餐饮产业大会,本地商业CEO王莆中说,“美团的增量已经很少,城镇人口到8亿之后涨不动了,没有什么新用户。”

是的,外卖这门生意,源于中国特色城镇化带来的巨量人口集聚,由此带来效率的飞速提升。

一方面,城镇化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

一个城市靠强大的高架桥梁环路基站,数十万骑手如同蜂群一般穿梭在高楼大厦间,从清晨到午夜,无论工作日节假日,风雨无阻,海量订单能压缩到40分钟以内交到用户手中,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种恐怖的效率,只有让数百万人千万人住进鸽子笼里才能实现。

另一方面,城镇化率见顶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

《中国统计年鉴2024》,9个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北京,上海,天津甚至超过了85%。

能从农村薅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清华周绍杰的报告说。从五普到七普,农村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从11.0%提升至23.8%。与此同时,20岁至44岁劳动力的占比逐渐减少,从39.8%下降至27.6%。

点单的是农村人,送单的也是农村人,没有人,一切都白扯。

这是骑手变“金贵”的大时代背景。

回到现在的外卖大战,表面上争的是外卖,实际上争的是即时零售。

外卖到天花板了,但非外卖品类的即时零售正在爆发。商务部数据,2023年我国即时电商市场规模达到2万亿,同比增长36%。

美团用“闪购”捅京东核心3C业务的刀子,京东用“外卖”直插美团的心脏。

骑手不仅是配送执行者,更是高频消费场景的触达节点,骑手的路线规划时效,更是优化配送算法的护城河。

人力即流量入口,人力即数据资产。

这场战斗谁都不能输,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单子可以靠巨额补贴堆出来,5块一杯咖啡,7块的盖浇饭,占便宜谁不会?点几下屏幕的事。

可骑手不能凭空变出来,烧出来的钞能力,不能代替运力。

京东依赖的达达,毕竟是第三方配送,还会被其他平台分流,招全职10W名骑手听起来不少,可在一个多月日单量破500万的需求面前,还是捉襟见肘。

一个是宏观上“缺农村劳动力”的背景,一个是中观行业的“运力”痛点。

蓝白的关注点在于:让这些大平台,大公司,大资本,推而广之全社会,能意识到“人”的珍贵,才是这场外卖激战的意义所在。

今年的工作报告说:推动更多资金资源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也是这个逻辑。

高铁高速,高架地铁,学校医院,管网绿化,大规模基建最终应该是为人服务的。

因为地产泡沫破裂后的诸多特征,很多人把我们现在类比为日本90年代。

不不不,换个视角,也可以类比日本的6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日本大量生产电视机等家电,GDP迅速超过二战前,但劳动者工资水平并没有跟随GDP增长,产品积压,就业困难,社会生产力与消费水平出现巨大反差。

1960年,日本推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引入“最低工资制”,扩展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制定《农业基本法》,增加农民收入。

结果,非但没有出现很多人看衰的通货膨胀,1961-1970年,日本工人的工资指数增长了近1.7倍,极高的米价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95%,缩小了城乡剪刀差。

从1955到1970年,国民财富总额翻了8倍,制造业重心也从出口转向了内需,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普及率超过90%。

想要更多消费,重点在于穷人,而不是富人。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后再次遇到类似时机,却做出了错误选择,反而与美国做深度贸易捆绑,与虎谋皮,失去了绝佳拉动内需的窗口。

对我们的启示是:"投资于人"的战略转向,实际上,是将过去30年堆积在钢筋水泥里的财富,重新灌注到流动在城市血脉中的劳动者身上。

这既是社会公平问题,更是城镇化下半场增长的动力。

就从零工经济开始吧,粗略算一下,人民日报援引的数字,全国外卖骑手已超1000万人。

快递从业人员数量没有最新数据,但是看趋势,中华全国总工会披露2021年是490万,两会有代表称2022年是450万。

呵呵,快递比其他行业榨的更狠,不涨反降。

再看网约车,去年交通运输部披露的数字,全国有351家网约车平台,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703.3万本。

发臭的网约车,困在算法里的骑手,狗都不干的快递。。。无间道里有句台词: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阿琛。

外卖上强度后,我们期待迅速开展快递战争,网约车战争。

想赢大战,要把人当“人”看。

来源:资本迷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