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丨陈力元教授:低病毒载量下肝癌风险分层的新视角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5:42 2

摘要:在乙肝病毒的临床管理中,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肝癌风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现有指南虽已界定HBV DNA<2 000 IU/mL为低病毒载量范围,但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的5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仍高达14.3%。近日,在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

编者按:在乙肝病毒的临床管理中,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肝癌风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现有指南虽已界定HBV DNA<2 000 IU/mL为低病毒载量范围,但研究表明,此类患者的5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仍高达14.3%。近日,在2025大湾区肝病国际论坛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会上,《国际肝病》对中国香港仁安医院陈力元教授进行了采访,他深入剖析了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肝癌风险特征。他指出,亚洲患者因感染途径和免疫耐受状态的差异,使得低病毒载量管理更为复杂,需长期监测与个体化干预并重。

《国际肝病》

现有指南认为HBV DNA<2000 IU/mL为低病毒载量,但既往研究显示,低病毒载量患者的5年累积肝癌发生率为14.3%,且与HBsAg定量水平显著相关。这是否提示需基于“HBsAg+HBV DNA”双指标重构肝癌风险分层模型?您认为该如何优化肝癌风险分层?

陈力元教授:在初治患者中,HBV DNA水平越高,肝癌风险越高。在一些初治中患者,我们已经知道,然而,在HBV DNA<2000 IU/mL的患者中,表面抗原(HBsAg)定量水平越高,肝癌风险也随之增加。

对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患者,部分低病毒载量患者的肝癌风险较高,可能与这部分人群中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比例较高、既往病毒载量较高有关。目前,我们尚未有足够的数据支持是否需要基于“HBsAg+HBV DNA”双指标重构肝癌风险分层模型,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即便未来能够建立这样的双指标模型,其临床应用仍需等待新药的出现。因为对于低病毒载量患者,目前的治疗策略通常是继续使用现有药物,这些药物没有耐药性且副作用较小。即使联合治疗,也未必能进一步降低病毒载量。因此,虽然双指标模型可能在研究中具有意义,但在临床实践中,其实际应用价值可能需要结合未来的新药开发来实现。

《国际肝病》

亚洲人群中肝癌的发生机制与欧美存在差异,您如何看待“低病毒载量”在亚洲患者中的特殊临床意义?

陈力元教授:亚洲患者与欧美患者的最大差异在于感染途径,亚洲患者多为母婴传播,出生时即感染乙肝病毒,处于“免疫耐受期”,常表现为HBeAg阳性、病毒载量高;而欧美患者多在儿童期或成年后感染,HBeAg阳性、病毒载量较低。这一差异导致亚洲患者中,即使接受规范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仍有约30%的患者存在“低病毒载量”问题。相比之下,低病毒载量在欧美患者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亚洲患者因早期感染形成的免疫耐受状态,使得病毒整合入肝细胞基因组的风险更高,即使病毒复制水平较低,仍可能通过持续的炎症损伤和基因整合驱动肝纤维化进展,进而增加肝癌发生风险。因此,针对亚洲人群的低病毒载量管理,需更关注长期监测与个体化干预策略。

来源:小向医生聊保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