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市面上翻译软件众多,但翻译起来不仅慢,还不准确。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的时候,翻译不准确的情况下,有可能是要命的事情。
技术难以变现,很大原因是,技术与用户需求不匹配。
比如,为了将翻译器的体积变小,方便携带,发明了插在手机上的翻译器,结果因为收音效果差,产品失败。
因此,理想状态下的技术变现,应该是先发现用户痛点,再从解决用户痛点的角度出发,去突破技术。
翻译机品牌时空壶,以此逻辑打造了多款翻译硬件爆品,全球销量第一,成为品类冠军。
时空壶品牌创始人田力,曾是华为的工程师,在一次父母前往欧洲旅游的过程中,他发现了跨语言翻译市场的痛点:
①市面上翻译软件众多,但翻译起来不仅慢,还不准确。尤其是在异国他乡的时候,翻译不准确的情况下,有可能是要命的事情。
②当时的翻译设备,一是专门的翻译机,二是在手机上下载翻译软件,均需要递过来递过去,如果是简单的翻译还好,长时间的沟通,会让双方很不愉快。
再加上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0亿人因为语言差异难以沟通,说明市场足够大。因此,2016年田力联合了几位工程师,在深圳创办了时空壶品牌。
“让人忘记翻译存在的设备”是田力的设想,因此时空壶的第一款产品是翻译耳机,在2017年推出首款产品——WT2 Plus实时翻译耳机,众筹金额超百万美元。
本想靠技术拯救世界,却被用户体验重重一击。
首批产品被用户测试时,发现了致命性的bug。虽然将翻译器变成了耳机,但翻译逻辑没变,遵循“说完-等待-播放”的过程,如果中间插一句话,翻译结果很混乱。
2018年,时空壶推出了第二款产品——即插即用设备,跟耳机形态的产品相比,这款产品利用物理连接方式,传输效率上大大提升,却又出现了另一个bug,有收音缺陷,生产了20万台设备,只能囤积在仓库,亏损上千万元。
思维很超前,产品形态很新颖,技术也很创新,但用户体验并不好。
实际上,时空壶踩了两个所有创业都会踩的坑:
①无论是硬件产品,还是软件产品,新技术用于产品时,比例不应该超过10%,如果新技术在一款产品中,占比越多,出现的bug就会越多,用户体验就会越差。
②在做产品定义前,一定要清晰用户痛点,必须是最真实的痛点。在产品量产前,一定要做mvp测试,只有通过测试,才能量产,否则就是花钱买教训。
两次失败经历,让时空壶团队对用户痛点与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用户要的不是翻译,是自然对话。”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解决三个问题:
①能听得清,并听得准;②实时传输,边说边翻译;③翻译准确性。
当痛点与需求清晰起来,技术解决起来就会相对简单。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识别说话人的声音,及降噪。时空壶团队开发出RNNVAD人声识别算法,通过声源方向锁定说话人,并进行距离感知,此算法可以过滤90%的背景噪音。工程师在夜店这样的嘈杂环境下测试时,依旧有很高的准确度,在闹市中,收音精准度能达到93%。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加简单,传统蓝牙耳机的数据传输是单通道,同时上传和下载可能就会“堵车”,时空壶团队将单通道加宽到四通道,分别为两只耳机提供上传和下载的通道,互相不撞车,不影响。
第三个问题解决起来也是比较简单,日常对话调用多个行业翻译引擎,医疗、法律等专业领域,时空壶建立了专用术语库,同时还设置了不同的对话场景,不同场景下翻译结果有所差异,平衡专业性与易用性。
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时空壶在2020年推出了全新翻译耳机M2,实现随时说、随时翻译。当然,新产品在用户实际测试时并不是很完美,但在当时来说,已经算得上是颠覆性创新了。
M2这款产品当年销量达到了10万台,按照999元的定价计算,单品贡献了近1亿元的营收。
后来,时空壶推出了系列产品,2023年时拿下亚马逊美国翻译设备销量榜第一,2024年营收超2亿元。
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爆火,促进了翻译耳机的快速崛起。
传统耳机加上APP解决助手,再接入较为先进的大模型,一款款翻译耳机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并漂洋过海卖到了全球各地。
某品牌19.9美元的翻译耳机,一个月卖了20万台;一家店铺在Tik Tok上卖29.9美元的翻译耳机,一个月卖了6万台;售价在9.9美元的翻译耳机,销量更是疯狂。
其中主要的推动者便是“华强北”,有媒体报道,有人年初几千块的费用都付不起,到了年底已经买上了豪车。
而华强北之所以能在低价翻译耳机领域做的风生水起,原因是迭代速度够快,有人形容说:“比大厂办公室的 PPT 翻页还快”。
虽说这些翻译耳机的技术落后、品质差、退货率高,但依旧对时空壶这样的高端品牌形成了冲击,“他们误以为‘AI翻译就该这么便宜’”。
时空壶的应对策略是,一方面投入更高的市场营销费用教育用户,一方面保留核心技术,砍掉非必要功能,推出千元左右的产品。
对时空壶这样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来说,完全没必要教育用户,因为教育用户的成本很高。
笔者建议:时空壶现在更应该做的是——聚焦。
第一,聚焦B端用户;第二,聚焦高端人群。
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聚焦,才能形成独属于时空壶的品牌价值。跟华强北竞争,只能陷入低价内卷的困境。
做科技相关产品的企业一定要记住,在非必要情况下,不进行价格战,如果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利润会大幅下滑,研发资金会大大缩水,企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退步。
结语:
从创业公司到品类冠军,时空壶踩了不少坑,付出了千万级的代价,这些坑也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
做硬件产品,要先深挖用户痛点,一定要挖得透彻,明白用户要的是什么,再去做产品定义。
在产品量产前,一定要做MVP测试,只有经过验证的产品才能推向市场,否则就是在为自己挖大坑。
技术创新要以解决用户痛点为前提,如果先研发技术,再以技术为核心做产品,产品大概率会成为电子废品。
来源:谷仓新国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