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教授:国际进展,中国可及,CSCO指南助力血液肿瘤规范化治疗 | 执笔者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19:36 3

摘要:202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次指南会由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吸引了数百余位临床肿瘤专家、数千余名肿瘤工作者共同参与。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国际标准引领,强化基层医疗

整理 | 医学界报道组
审核 | 马军教授

2025年4月18日至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次指南会由CSCO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汇聚了国内肿瘤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吸引了数百余位临床肿瘤专家、数千余名肿瘤工作者共同参与。

为充分探讨和解读本次会议期间的学术内容与领域最新进展和动向,“医学界”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做客【执笔者说】栏目,为线上观众分享大会精彩内容与个人学术观点。

马军教授

在血液淋巴系统肿瘤领域,我国早在十余年前便已制定了淋巴瘤、白血病及恶性血液病相关诊疗指南,针对贫血、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等血液病的支持治疗也形成了规范。近年来血液系统肿瘤领域发展突飞猛进,既往被视为“不治之症”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已逐步转变为可治愈的疾病,部分亚型可实现较高治愈率。随着医学进展的日新月异,CSCO血液系统肿瘤指南每年持续更新,今年更是迎来8项血液淋巴系统肿瘤相关指南的修订,其中淋巴瘤领域的更新尤为显著。

当前淋巴瘤治疗呈现药物多元化发展趋势,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ADC)、CAR-T细胞治疗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等新型疗法不断涌现,临床治疗方案日益精准化。目前欧美国家B细胞淋巴瘤治愈率已达70%以上,国内一线医疗中心治愈率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约60%),但全国范围内诊疗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2030年“健康中国”目标要求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提高15%,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

基于此,新版指南重点强调了新型药物应用、限时治疗策略优化、多药联合方案及用药安全管理等重要议题。但需要明确的是,指南虽覆盖70%的临床决策依据,仍需结合区域医疗团队经验及个体化诊疗需求进行综合判断。未来通过持续推进规范化诊疗、加强基层医院技术培训、优化医疗资源分配,我们有望实现诊疗水平的整体跃升,助力更多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医学界:近年来,国内创新药物如雨后春笋般冒头,能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CSCO血液系统肿瘤指南中,中国原创临床研究的纳入情况如何?

马军教授

在创新药物研发领域,中国已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出现了许多源头创新的闪光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太云药师使用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改写了APL的治疗格局,已成为国际的哈尔滨金标准方案;黄晓军院士提出了被称为“北京方案”的半相合移植技术,成为全球一半以上单倍体骨髓移植患者的首选方案;在淋巴瘤治疗领域,西达本胺作为全球首个获批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开创了复发/难治性T细胞肿瘤治疗新纪元。

但中国创新药产出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二是源头创新药物稀缺,目前的新药多为me-too和me-better,first-in-class创新药较少;三是临床研究团队力量薄弱,与第一梯队的美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血液肿瘤治疗领域虽迎来新药研发的春天,但距离丰收的秋天尚有距离。临床医生作为转化医学的核心纽带,应持续秉持“医患一家、医药一家、医政一家”三家一体的理念,推动我国创新药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让血液肿瘤创新药领域迎来丰收的秋季。

医学界:CSCO指南强调“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能否请您分享一下,在指南制定过程中应如何平衡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际需求?您是如何看待“基层可及性”对指南落地的影响?

马军教授

在制定临床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过程中,我国始终遵循国际规范化标准,采用分级推荐体系精准指导临床实践。在药物推荐部分,在保留国际标准治疗方案的同时,进一步结合了我国医保政策、药物可及性等国情,既保障了指南的科学严谨性,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的决策路径。此外,为适应中国医疗实际需求,指南编制特别强调实用性与便捷性,CSCO创新推出口袋版指南,让临床医生们可快速查阅关键信息,显著提升指南使用效率。

指南的终极价值体现在临床转化效果。CSCO指南的制定始终坚持“国际进展,中国可及”的核心理念,未来CSCO以及各个省的专委会将持续组织临床专家进行指南的解读和巡讲,推进指南进一步落地及普及。

马军教授

从1917年国内第一个普通内科建立,开始接收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从无到有,从极落后到先进,中国血液学发展历经百年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传承脉络。在学科发展进程中,我们始终秉持“学术无国界,医者有仁心”的理念。虽然我国在部分治疗技术上已实现与国际并跑,但原始创新药物研发仍是亟待突破的瓶颈。当前血液疾病治疗正呈现双轨并行态势:一方面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完善治疗路径标准化,另一方面运用基因检测、分子分型等技术实现个体化方案定制。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规范化诊疗体系作为基石,在确保基础治疗质量的前提下推进精准医疗。

面对未来挑战,特别寄望于青年医学科研工作者。中国血液肿瘤领域应延续老中青结合的传统,中青年医生作为主力军,要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作风,积极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吸收国际、国内最先进的经验和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中国肿瘤治疗推上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为了患者”。

专家简介马军 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护理学组名誉顾问1979年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留学,一直致力于血液系统的良恶性疾病的诊疗,特别以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享誉业内。1982年在国内首先建立体外多能造血祖细胞培养体系,填补国内空白。自1983年至今应用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序贯疗法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200余例,10年无病生存率85%,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40余部,获国家、省、市科技奖二十项。承担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8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5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