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行业里流行一个新词儿叫“透析式招聘”——说白了就是一边疯狂招新人,一边加速清退老员工。 朋友跟我算过一笔账:应届生月薪2万抢破头,替换掉月薪6万的老员工,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能省50万。
最近行业里流行一个新词儿叫“透析式招聘”——说白了就是一边疯狂招新人,一边加速清退老员工。 朋友跟我算过一笔账:应届生月薪2万抢破头,替换掉月薪6万的老员工,一年光人力成本就能省50万。
突然想起十年前初入职场时,带我的前辈说过的话:"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螺丝钉。"如今这句话在"透析式招聘"的浪潮里,像块浸满冰水的海绵,重重砸在每个职场人的心上。
一、企业这么搞,经验断层怎么办?
老员工们总爱说"姜还是老的辣",可现在的厨房流行预制菜。当企业把业务模块切割成指甲盖大小的颗粒,资深员工的价值就被装进了碎纸机。那些引以为傲的行业洞察,在流程管理系统里不过是个可以勾选的复选框;那些积攒多年的人脉资源,在智能客服时代不过是通讯录里沉默的灰色头像。
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某个员工的离开,而是整个系统对经验的傲慢。就像拆掉承重墙的楼房,表面上依然光鲜亮丽,直到某天某个标准化流程无法覆盖的危机降临。
二、被清退的老员工机会在哪里?
职场如逆水行舟,原地踏步就是沉没的开始。凌晨两点的学习直播间里,35岁的产品经理在学Python;午休时间的茶水间,行政专员在练习智能表格函数。这不是内卷,而是丛林法则下的生存本能。真正的稳定不是某个工位的永久使用权,而是让自己成为可以随时迁移的"知识云盘"。
在标准化流程的铜墙铁壁里,依然存在着人性的裂隙。那个能精准感知用户痛点的交互设计,那个能三言两语平息客诉的沟通智慧,那个在跨部门扯皮中穿针引线的协调艺术,都是AI暂时无法复制的"人类算法"。就像再精密的数控机床,也需要老师傅的耳朵来听刀具的磨损程度。
三、与时代和解的生存哲学
中年职场人的焦虑,本质上是对线性成长路径的执念。我们总以为资历应该像树木年轮般增值,却忘了在数字化浪潮里,经验可能成为需要定期清理的缓存。与其在工位上刻舟求剑,不如把自己变成可插拔的模块,让每个阶段的积累都成为可迁移的接口。
那些被N+1补偿金送走的老员工,未必都是悲剧的主角。有人带着大厂光环转型知识付费,有人用积蓄开起了亲子咖啡馆,更有人在间隔年里重新找到了人生坐标系。有时候离开流水线才能看见,那些年被迫练就的抗压能力、时间管理术和资源整合思维,才是职场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
站在科技革命的十字路口,没有哪个岗位是绝对安全的诺亚方舟。与其焦虑被更便宜的劳动力替代,不如修炼随时上岸的能力;与其恐惧年轻同事的冲击,不如保持终身学习的热望。这个时代最残酷也最公平之处在于:它不会为任何人按下暂停键,但永远会给持续进化的人留一扇窗。当写字楼的霓虹照亮无数个加班的夜,愿我们都能在机器轰鸣声中,听见自己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
来源: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