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今日正式开幕,这场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全球汽车盛会,不仅展示了1300余辆新车,更揭示了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趋势: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界限正在加速消弭。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浪潮下,技术路径趋同、供应链深度协同、全球化与本土化
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今日正式开幕,这场以“拥抱创新 共赢未来”为主题的全球汽车盛会,不仅展示了1300余辆新车,更揭示了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趋势: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界限正在加速消弭。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浪潮下,技术路径趋同、供应链深度协同、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无界融合的新生态。
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双向奔赴”
在本届上海展示的新车中,新能源占比超七成。在每个展台的C位,几乎都展示车企最新发布的新能源车型。如果说新能源上半场,新势力凭借灵活机制和体量以及营销创新“三板斧”在用户心中占得先机,那么在上海车展上,明显感觉到所谓的传统车企,在产品定义和营销等方面,已经逐步跟上了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脚步。
特别是曾被视为“智能化洼地”的传统车企,正通过技术迭代与成本下探实现逆袭。不仅比亚迪、吉利、长安等品牌将驾驶辅助功能下放至10万元级市场。大众、丰田等国际品牌则通过与中国供应商合作,推出本土化智驾方案。
而在上周,工信部明确要求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样的“紧箍咒”不仅影响到传播,更将对安全的关注推上更高的层级,特别对于OTA升级次数也有严格报备和限制,这似乎更符合传统车企的节奏。
此外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合作越来频繁。传统车企快速成长越来越像新势力,而新势力在研发和品控方面,特别是对于汽车“敬畏感”,已经逐渐向传统车企看齐。所以无论在奔驰宝马丰田大众等展台,消费者再也不会是一闪而过,而是时不时发出“哇哦”的惊叹。
无论是宝马的“驾控超级大脑”采用动力与底盘控制二域合一,还是问界M8搭载的华为ADS 3.0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核心均指向“全域集成”与“场景覆盖”。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技术差异,已从“功能有无”转向“迭代速度与用户体验”。
国际车企与中国供应商的“共生共荣”
“汽扯扒谈”参加多场发布会之后,明显感觉到上海车展成为国际车企展示“中国定义”技术的舞台。丰田宣布在中国设置首席工程师体制;大众则依托本土化电动平台推出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概念车,并搭载新研发的智慧座舱。奔驰和宝马也专门针对中国用户需求推出全新车型。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车企,越来越倚仗和本土供应商共创。本土供应链企业正从“跟随者”变为“定义者”,甚至直接瞄准全球市场,验证了中国技术普惠的潜力。这其实体现出中国汽车工业水平新的提升。此外“车企+科技公司”的跨界联盟,正在重构产业分工逻辑。
国际车企的“中国化”与本土供应链的“全球化”并行不悖。众多合资车企将中国创新成果推广至全球业务,中国供应商则通过国际车企反向输出,形成“以中国为支点,撬动全球市场”的新范式。中国的标准也逐步成为国际造车标准重要参考。
2025年上海车展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汽车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一产品升级为生态能力的较量。传统车企与新势力的分野被技术融合与供应链协同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能力”“生态整合力”与“用户运营力”的三重比拼。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无界”姿态,迈向一个更开放、更协同的新纪元。
来源:汽扯扒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