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使徒:罗曼·罗兰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3 23:34 3

摘要:当我们被激发出力量的时候也意味着在负重前行,所以这段文字完成的就是连贯性的动作。首先,我在间接地指责生活,而后发现它就是口水里锤炼的病友。它与人有相同的经历,但比人皮实。面对比人类自身强大的东西不一定要征服,也可以归顺。

此篇文章6466字,阅读需要20分钟。

罗曼·罗兰 1866 1 29——1944 12 30

文/叶谷

我是罗曼·罗兰。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

当我们被激发出力量的时候也意味着在负重前行,所以这段文字完成的就是连贯性的动作。首先,我在间接地指责生活,而后发现它就是口水里锤炼的病友。它与人有相同的经历,但比人皮实。面对比人类自身强大的东西不一定要征服,也可以归顺。

归顺等于谋生的手段,就是允许自己与之化敌为友,然后幸存。一个孩子有这种意识是不正常的,可在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下,如果不能为生活陪笑,那么“骄傲”将丧失我对它平反的机会!

古老的住宅,奔流的运河。

从我出生的起点到目力无法穷尽的地方,我没有一刻胡说八道。我怎么能以后来的视角去评判先于我存在的历史背景呢?话虽如此, 可我也不止一次地为此发过疯。当然,这都在内心完成的,不被人知 。

我的父亲是狂热的革命者的后代,而母亲继承的是波尔罗亚尔隐修院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信仰。我爱父母,自然避免不了将热爱信仰和追求自由的矛盾集于一身。我不倾不斜,看起来并不像个冲突,倒像分填了两端的拥趸,做到了公平。

音乐,能腐烂伤痛!我在说什么呀?我是说,正是它消弭了母亲丧女的痛苦,也是它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爆炸,让我听到了爱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

每当我闭起眼睛,就会看到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将莎士比亚笔下的姑娘一一唤醒。

潘迪塔、伊摩琴、米兰达……她们的名字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魔力,令人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她们娇美的面容让人忍不住地想听命于她。我经常在自己的周围摆上一圈儿椅子,她们是我看不见的观众也成为了我的精神之墙。

我开始幻想:我要对自己的年龄撒谎,还要占她们便宜。我要带她们去花园里闲听那些花儿的愿景,还要去没有拘谨的旷野里,让内在的张力以身试法。我天!我天 !我还能撑过这一天吗?

音乐,确实能腐烂伤痛!它让斯特林堡战役阴影下的童年保持了精神上的攻击力。可谓苦难当道,爱拯救之!

莎士比亚笔下的姑娘

既美妙又恐慌的经历羞于启齿,神秘,要迫切地觅寻栖息之地。从克拉姆西小镇到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是这种痴迷从隐匿之处跳跃到了应许的范畴。

可我过于沉浸莎士比亚的作品和贝多芬的音乐,导致我两次没考上高师,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他们为了我能接受到顶尖的教育, 不惜举家迁往巴黎。父亲在这里,只得接受是一名小小银行职员的现实。背后的代价是放弃了家乡的老屋、生活方式以及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这让我在懊悔和苦闷中度过了中学时代。后来,我在执笔《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品时,就套用了自己这个时期的影子。

不过,在这座古老而著名的学府里,我也碰到了第一个投缘的朋友。我们俩同时进入学校,二十年后又同时成为声名远播的作家。他就是《圣母玛利亚灵报》的作者——保罗·克洛代尔。当然,这是后话。

从路易大帝中学毕业后,我站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面临着要从义务与志趣中做出选择。 而我渴望成为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的瓦格纳那样的人,最后决定去巴黎高等师范院校研究人文科学,这让我在两者间找到了平衡。

我的童年在克拉姆西小镇的草场里打滚儿,中学生活在喧闹与冷酷的巴黎街市,而大学又在高墙里的宿舍度过,也正是后者这种与世隔绝的教育令我的激情分外专注。

世界史留下诡异的微笑,我在其中兼具了纵横的视角。那些正反两面的立场没有对错之分,只不过不明就里的阅读者会被片面的领悟左右情绪,因而将自己的愤懑无限延长。

我对宗教与战争的作品很感兴趣,每次研读后都能将创作的动机了解得很透彻,也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信仰与牺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为此,我撰写了一系列的研究论文, 作为我以后写作的参考,也时常无声地驳斥我不认同的理念。

我想,总要有一些文字去呈现当下背景对未来生活走向的影响。那些杞人忧天的人已过早地交代了以后的恐慌,而我要做的是执笔一部与法国女王卡特琳娜·美第奇为原型的 宫廷叙述文化史,以此来削减某些人假想中的仇恨。

当我在他人的敏感之处注入理智的活力,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超前的担忧会滥用恐惧。他们将会耗尽余生用来度过那未知的且不一定发生的几分钟,也敢声称,墓碑不该立在床上了!

保罗·克洛代尔

人生,自带转折的契机。它的出现促进了什么,我们的思考就要在与之对立的层面上停留。此时,我读到了列夫·托尔斯泰诅咒艺术的小册子——《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 。他轻蔑的言辞瓦解了我内心珍存的全部美好。他说 “贝多芬是情感的骗子”,可他是我心中的音乐之神;他还说“莎士比亚只是一个祸害人的不入流的诗人 ”,可他是我煎熬里最后的振作!我第一次裸析自己的追求是不是严谨,难道我堕落了吗?

一代人的领袖,真理的象征——列夫·托尔斯泰,他这样严肃,在我们最为重要的追随里横亘了西伯利亚的冬天 。我尊敬的导师,您让安德烈在《战争与和平》中具有悲悯的良知,探讨了生命的价值,焉知不是哈姆雷特的化身?!

您被不同的人爱着,与我有分歧的人同样爱着您。如今您的言辞已消除了我们之间的对立,此刻正冲入黄昏对着群众宣泄着对您的不满 !您是我热爱的思想者,莎士比亚和贝多芬是我敬慕的艺术家,我该如何选择?

周末的小阁楼上,我做了一件疯狂的事。我给远在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

信中,我向他叙述了自己的苦恼与困惑,希望能得到他的解答。或许这封信只是平复焦虑的方式,并没去猜想他能不能给我回复。 可几个星期后,我的桌子上多了一个包裹。 托尔斯泰给我的回信是用法语写的,共三十八页。这封写于1887年10月14日的信,开头以“亲爱的兄弟”来称呼我这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他说:“亲爱的兄弟,来信收到,它使我激动不已。阅读期间,我不停地拭泪。然后我试图阐明自己对艺术的见解:只有那种将人们团结起来的艺术才有价值,也只有那些能够为自己的信仰做出牺牲的艺术家才能称为艺术家。所以对人性的热爱,而不是对艺术的热爱,才是一切真正使命的前提。因此,只有热爱人性的人才有希望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

这封信对我的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让我感动的不是他阐述的学说,而是他充满人性的行为和热情的助人精神。大名鼎鼎的列夫·托尔斯泰竟然愿意在百忙中给一个远在巴黎的籍籍无名的大学生回信,这让我深切的认识到,人应该把给予他人有益的帮助 看做自己的首要义务。此后,我写过不计其数的安慰信,只为将列夫·托尔斯泰的人性之爱传递下去!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不知如何选择的还有爱情,有些人的同时出现只是为了让我更好地窒息!一对漂亮的意大利姐妹,她们在我的假设中……赫米娅?还是海丽娜?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当我攒够勇气表白时才知道她们中的任意一个对我都没有那种意思。不止这样,她们对我连讨厌也没有 ,这说明她们的爱意和讨厌都高于我的存在。在我为选择谁而苦恼时,她们的眼里根本无我。所有的无视当中,连无视本身都牺牲掉的也只有自作多情!

也好,起码我没辜负别人。

我不辜负别人是怕被别人辜负!

我变得和以往不太一样,遇到心仪的姑娘会自动转换角色。那个内心的另一个我,是在文字里放火的狂徒。当火光乍现,便期望着对方浇上油,让我熊熊燃烧!如此,我确认她唤醒了另一个我,而她也确实在等待她生命中的诗人!

一个男人真正碰到爱情以后,擅长将语言的表达切换到生理层面上。克洛蒂尔特,巴黎著名教授莱亚之女。她让我把穷酸潦倒换成了幸福,别问我心情如何,说来也简单,她是我空题的答案,为我加分。

1892年,我与克洛蒂尔特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美满的生活如酒精一样灌醉了自己,我像个放肆的流氓忠诚于抢来的姑娘 。

身为优秀的女人,她的包容必须得有依据。 无论才华、斗志,还是体贴、经济,我总得占一样。如此,她的爱才明显。亦或是我 的行动不断地被她否认,这也说明在寄予我厚望。然而,我的多数作品都未能出版,却一直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我做教职赚的钱只够维持一个人的开销,更多时候不得不仰仗克洛蒂尔特的帮助。她希望我转换思路, 不要一心扑在革命题材上浪费时间,她太渴望我成名了。而我将她指明的方向视为蝼蚁的事业,感到无比的屈辱。为此,我们深谈了几次。

我和她谈到对社会弊病的批判和对艺术的追求,并且尝试创作属于人民的戏剧,我给她看了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十二部曲的创作计划 。她一直静静地听着我长篇大论,当我提到了人性之爱,她不耐烦地耸耸肩膀 。她说:“人性是自然的存在,苦难连同它写就的历史都该被尊重。插进来的客观因素 就像你对不相干之人的热情令人生厌,势必受到旁观者的歧视。你的思想,在我眼中不过是对自我情感干瘪的同情 !”

克洛蒂尔特的言论深深地刺伤了我。后来,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上的追求产生了分歧, 相悖而驰。1901年,我们无奈地结束了九年的婚姻 。

我错了吗?在我看来,衣衫褴褛的乞丐和贵胄裹身的富翁都不该被表面框定身份。如果人的需求被表象决定给予多少的分配,那么穷人的“内在”将贫血而死!或许吧,身在高层社会的克洛蒂尔特站在我的视角上压垮了自己。

我不辜负别人是怕被别人辜负,其实不辜负别人,一定会被别人辜负。即便如此,我仍深深地爱着克罗洛蒂尔特。早在创作《群狼》的时候,她的观点就已被我纳入其中。 今天,我也不能驳斥她的想法。我只想对既定的历史局面呈现出它对社会所产生的矛盾。 紧随其后的《哀尔帝》则展示了人性挣扎的一面 。

米开朗基罗 1475 3 6——1564 2 18代表领域 雕塑 绘画 建筑 诗歌

法国的戏剧庸俗堕落,将男女私通作为永恒的主题,以此满足那些平日里无所事事的资产阶级的需求。可我们真正要传颂的应该是闪光的思想 。

1903年,《贝多芬传》像个正合时宜的背叛者动了资本家的奶酪,因为让大众触摸到了对命运抗争的力量。所有的报刊都注意到了这部敌对立场的作品,他们在消除这股力量的同时又对我进行了接二连三的打压。然而,我越挫越勇。在此后的1906年和1911年相继推出了《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前者揭示了天才的痛苦,后者探讨了精神的觉悟。伟大的心灵能超越苦难,这一条救赎之路埋了一部分资本家的钱袋。

在我隐退的十年中,没有哪座城市像巴黎这般绝情。即使期间我已出版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卷,大众还是将我淡忘了。

年过四十,无名无钱。我像克洛代尔和苏亚雷斯那样的人,都拥有巅峰之作却不被人知。 我离群索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埋首创作。由于缺乏户外运动加上睡眠不足,我的脸色苍白,长时间的伏案姿势也导致我走路的样子微微前倾。

强烈的求知欲促使我读了各国的历史、哲学、 文学、音乐,这些无一不是我渴求的东西。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摘录、札记与书信。 在与另一个自己或是别人交谈时也手不离笔,以便能及时记下脑海中随时产生的各种想法。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超过五小时,也没有时间散步,更不会有朋友愿意爬上破旧的五层楼看望我 。如果一定外出一定是为了研究与收集资料,我最好的休息就是终止一件事去做另一件事。研究哲学累了,那么阅读文学就是休息;写作累了,给朋友写信就是休息;思考累了,看读书笔记就是休息 。

1910年,接收到我的导师托尔斯泰离世的消息,我神情恍惚。在香榭丽大道被疾驰而过的汽车撞翻,满身是血的我奄奄一息。在昏迷当中,我的信念支撑着我。其实我都没什么知觉,也不知道在承受什么。只是耳边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如果你离去,不会再有人记得你。或者顶多想起十五年前有个叫罗曼·罗兰的人曾写过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剧本和论著。巴黎三百万的人口,记得你的不超过十人,为你离去难过的不超过三人。 而你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才完成八卷。你要让自己写到的人物从书里走出来, 活在大众的心中。

在此书中,法国那一代青年的代言人奥利维在欢迎自己的德国朋友时喊道:“我们得感谢灾难,我们决不能抛弃它,我们本身就是灾难之子。亲爱的克利斯朵夫,由于失败,你们又将我们团结在了一起。你们肯定没有意识到,你们带给我们的好处远远超过了给我们的坏处。是你们让我们重新燃起了理想主义的信念,激发我们去钻研科学。使我们重获信心。感谢你们再一次唤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

莎士比亚 1564 4 23——1616 4 23

我不止让那些人物活到了读者的心里,连同我个人也不是私人的存在。从1914年起,我不再是一位作家和诗人那么简单,欧洲将我放到了良心的位置上。同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让热爱和平的人们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折磨。这人间仿似但丁的地狱篇,我渴求像维吉尔那样得到贝娅特丽斯的引导,完成光明之旅。

因此9月15号,我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了生平第一篇政论《超乎混战之上》。我以饱含热血的文字呼吁民主与自由,这种靠一己之力想促进人类泛爱无非是乌托邦式的梦。我深知改变不了什么,但依然要做!

1915年,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在巴黎传开后遭到了法国政府反对。原因是不赞成《超乎混战之上》中的宣传各民族各国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当局认为谁也别独领风骚,应该互相尊重。众所周知,当时法德两国正处于交恶期,巴黎文化界大骂罗曼·罗兰是个卖国贼,因此瑞典学院决定暂时不公开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姓名。次年11月,才把我的名字公开。我毫不犹豫地将全部奖金捐赠给了法国救济战争难民的几个民间组织和日内瓦红十字会。

同年,泰戈尔访问日本。他揭露和批评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并在东京大学演讲时警告日本统治者不要效仿西方列强。

谁能为苦难的人民挑起和平的担子?反对战争的呼吁之间没有语言的障碍,换个角度说, 我们的栖息地应该是和平语言构建的家园。一致的理念,让我与泰戈尔和甘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

甘地拜访罗曼·罗兰

1928年夏,我和茨威格同时受邀到莫斯科参加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时距托尔斯泰离世已经过去了十八年。

在这里,我所称颂的斯大林不拒绝民众狂热的追捧,这和我思想里的斯大林判若两人。在这里,剥削阶级出身的青年被剥夺了上大学和进工厂的权利。当我为他们发声时让身为作家协会主席的高尔基感到为难和窘迫! 当然,在这里也生活着我的玛利亚。她的原籍是俄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她在出版社校对《约翰·克利斯朵夫》时,感动不已,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随即复信,赞赏她的语言 “饱含火热的岩浆。”

我的身边已经二十七年没有女人了,似乎现在谈论这个问题有点儿让我呼吸紊乱。谁能不在爱面前变得滔滔不绝呢?那些陪伴我多年的音乐也好像有了弦外之音,无一不是对我过往寂寞的反驳。

爱能让一切变得饥渴,包括诗意。这个能力过剩的煽动者,一旦得到重用就会超常发挥 。我们飞鸿传书五年,玛利亚是我开创的第二事业。我问她,如何想象结婚的场景?她说,要有音乐,你要迎接我!可爱的玛利亚,没有要求就是最大的要求。我知道该慢慢地打扰你,正盘算着哪个时段更合适!1934年,68岁的我娶了玛利亚。我被托举了,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此后,即便在琐碎中挣扎,我们也是对方最体面的意中人!

我不想在人生中再加进去什么了,该做的我都做了。当我清晰扼要指摘问题,对立之人将在其阴影下死去。与深渊合为一体的好处是兼顾了两者的立场并平衡它 。“连愚蠢中都有一种严肃” ,我又为何不能将沉默当做表达。毕竟,你们都懂我的意犹未尽, 而后会无限地靠近它!

罗曼·罗兰和高尔基

作者话:罗曼·罗兰的作品很多,他的《奥尔西诺》于1809年成书于罗马,《恩培多克勒斯》成书于西西里岛,《卡利古拉》和《尼俄泊》成书于巴黎。此后的每一年基本都有新的作品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他塑造的克利斯朵夫的青年形象是另一个贝多芬。他与贝多芬一样生活在莱茵河畔,也有一个酒鬼父亲 。同时,他将莫扎特与坎纳比西小姐的恋情移植到了克利斯朵夫的身上,他还借用了瓦格纳传记中的内容塑造了主人公颠沛流离的生活。借用歌德在《诗与真》中的描述写了与法国剧团的相遇,最后又借用了托尔斯泰离世前的场景 。说到底,《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一首交响乐,而它的精神则来源于尼采的 《悲剧的诞生》!

1940年德军占领巴黎后,罗曼·罗兰受到法西斯的严密监视。1944年巴黎解放后,他才重获自由。同年12月30日,罗曼·罗兰离世,享年78岁 。

爱的使徒,罗曼·罗兰,他一生的眼光都停在底层人的身上,那些被击碎且没有反抗能力的人格在他的思想里重塑。那些对峙的人在每一段历史的结果里变得不能忍受,而罗曼·罗兰在残暴与温顺中间折中了自己的身份,给予了和平所需的镇压和声讨。这其中付出的代价是对真相穷追不舍后遭到的一次次报复,然而,他的身体里住着冻结黑暗的光明,他愿意为了一个行乞者的悲伤去克服所有的恐惧!

感谢你,读到这里。

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之旅 剧照

来源:叶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