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s)因其高理论效率(>40%)和低成本制备工艺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宽禁带(WBG)钙钛矿因溴掺杂导致的结晶不均、相分离及高缺陷密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面积器件的效率与稳定性。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窄禁带钙钛矿的优化,对WBG体系
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s)因其高理论效率(>40%)和低成本制备工艺成为光伏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宽禁带(WBG)钙钛矿因溴掺杂导致的结晶不均、相分离及高缺陷密度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面积器件的效率与稳定性。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窄禁带钙钛矿的优化,对WBG体系的调控手段有限,且小面积与大面积器件间的效率差距(>1%)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
成果简介
针对以上难点,武汉大学柯维俊(唯一通讯)团队报道了一种新型晶体改性剂吡拉西坦(piracetam)在宽禁带(WBG)钙钛矿薄膜中的应用,用于高效大面积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TSCs)。吡拉西坦通过其酰胺和吡咯烷酮基团调控钙钛矿成核过程,促进大尺寸晶粒生长和(110)晶面择优取向,同时在后处理过程中与残留PbI₂反应形成一维(PI)PbI₃纳米棒,显著减少缺陷并提升光电性能。单结WBG(1.77 eV)器件实现了1.36 V的开路电压(Voc)和20.35%的认证效率(PCE)。
基于此,单片两终端全钙钛矿TSCs在0.07 cm²和1.02 cm²孔径面积下分别实现了28.71%(认证28.13%)和28.20%(认证27.30%)的PCE,面积扩展效率损失仅为0.51%。此外,吡拉西坦对多种钙钛矿组分具有普适性,可将1.56 eV窄禁带单结器件效率从23.56%提升至25.71%。该策略为规模化高效全钙钛矿TSCs的制备提供了有效途径。相关研究成果以“Piracetam shapes wide-bandgap perovskite crystals for scalable perovskite tandems”为题,于2025年4月17日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付世强为论文第一作者,博士生周顺、李广和孟威威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作者简介
柯维俊,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青年人才项目。H因子67,单篇最高被引>1200次,总被引用>17000次。代表性学术成果以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 Nat. Nanotechnol., Nat. Photonics , Nat. Commun., Sci. Adv., AM ,JACS, Joule ,EES等顶尖学术期刊上, 通讯/第一作者论文累计15篇入选ESI高被引,6篇入选ESI热点,出版专著一本《氧化锡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科学出版社)。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理论、设计、制备和应用化研究,特别是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探测器和发光二极管领域的研究。
图片来源:武汉大学
Nature文章图文导读
图1 WBG钙钛矿薄膜的生长机理
图1展示了吡拉西坦对WBG钙钛矿薄膜生长机制的调控作用。对比未添加(a,对照组)和添加吡拉西坦(b,目标组)的薄膜生长过程,吡拉西坦优先吸附于(110)晶面(结合能Eb=−1.54 eV vs. −1.19 eV for(100)晶面),抑制晶粒倾斜并促进(110)择优取向(d-e)。DFT计算显示(110)晶面表面能(0.33 J m⁻²)略低于(100)晶面(0.37 J m⁻²)(f),结合吡拉西坦的选择性吸附,形成微米级大晶粒(h,SEM)和均匀光致发光(PL)分布(j)。该机制显著提升了薄膜的结晶质量和载流子寿命(g:37.28 ns → h:735.06 ns)。
图2 WBG钙钛矿薄膜的表征
图2通过原位GIWAXS和XRD揭示了吡拉西坦对钙钛矿结晶动力学的动态调控。添加吡拉西坦后,(110)晶面的衍射强度显著增强(b-d),且在高浓度(15 mg ml⁻¹)下形成一维(PI)PbI₃纳米棒(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示吡拉西坦的C=O基团与Pb²⁺配位(e,1652→1667 cm⁻¹),钝化未配位缺陷。瞬态吸收(TA)和稳态PL表明目标薄膜的非辐射复合减少,载流子寿命从4.66 ns提升至5.33 ns(h-i),验证了其优异的光电性能。
图3 单结WBG PSCs的性能
图3对比了单结WBG器件的性能差异。添加吡拉西坦后,器件的Voc从1.27 V提升至1.34 V,PCE从18.51%增至20.35%(b)。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测试显示陷阱态密度从7.04×10¹⁵ cm⁻³降至2.03×10¹⁵ cm⁻³(g)。能带对齐分析表明目标薄膜的导带(−4.02 eV)与C60层(−4.05 eV)匹配更佳(h),促进了电子传输。此外,吡拉西坦在1.56 eV窄禁带器件中亦展现普适性,效率从23.56%提升至25.71%(i)。
图4 2T全钙钛矿TSCs的性能
图4展示了全钙钛矿串联器件(2T-TSCs)的性能。基于优化WBG子电池的串联器件在0.07 cm²和1.02 cm²面积下分别实现28.71%和28.20%的PCE(c, e),效率损失仅为0.51%(g)。EQE曲线显示WBG和NBG子电池的积分电流密度分别为16.23 mA cm⁻²和15.97 mA cm⁻²(d)。MPP追踪表明目标串联器件在55℃下连续运行663小时后仍保持90%初始效率(h),归因于一维(PI)PbI₃对晶界的钝化和离子迁移的抑制。
结论展望
该项研究证明了吡拉西坦作为晶体改性剂可显著优化WBG钙钛矿薄膜的晶体取向、缺陷密度和表面平整度,并通过形成一维(PI)PbI₃进一步抑制离子迁移和相分离。该策略成功降低了WBG器件的Voc损失,使全钙钛矿TSCs在0.07 cm²和1.02 cm²面积下分别实现28.71%和28.20%的PCE,效率差异为目前报道的最小值。尽管在相分离抑制和界面工程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但吡拉西坦的引入为实现高效、稳定且可扩展的全钙钛矿串联器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文献信息
Fu, S., Zhou, S., Meng, W. et al. Piracetam shapes wide-bandgap perovskite crystals for scalable perovskite tandems. Nat. Nanotechnol.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5-01899-z
来源:朱老师讲V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