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书是灯塔,可以在黑暗中指引我们的航船前行;有人说,书是钥匙,可以帮我们打开知识的宝库;有人说,书是阿拉丁神灯,可以帮我们改变命运。
读书与写书
奉友湘
有人说,书是灯塔,可以在黑暗中指引我们的航船前行;有人说,书是钥匙,可以帮我们打开知识的宝库;有人说,书是阿拉丁神灯,可以帮我们改变命运。
既然书的世界那么大,读书便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投入。因此,北宋的第三个皇帝赵恒写了一首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诗讲的是读书成才,报效国家。
英国哲学家、散文家培根则在《论读书》里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讲读书的具体收获。
北宋第一位皇帝赵匡胤的一句名言更精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北宋开国的第一个年号叫建隆,第二个年号叫乾德。后来一个叫窦仪的翰林学士向皇上指出,“乾德”这个年号前蜀皇帝王衍曾用过。太祖一听顿时脸红筋涨,十分尴尬:我堂堂大宋居然用王衍那个亡国之君用过的年号,太丢脸了!他让人一查,果然如此。于是他说了一句让读书人扬眉吐气的话:“看来宰相还是要用读书人!”看看,读书甚至还可以当宰相!我们可以翻开史书瞧瞧,自从科举制度产生以来,除了开国功臣,哪朝哪代的宰相不是曾经的学霸呢?
学而优则仕,不但古代如此,现代也这样。“考公”不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吗?
学而优则商,不少高学历的人勇敢地跳进商海泛舟,成功实业报国。
学而优则师,博士毕业,至少可以当高校老师,今后当教授,成学者。
学而优则科,你还可以从事科学发明或科技创新,成为科技带头人,成名成家。
实际上,只要学而优,各行各业都需要你,都喜欢你。
因此,读书可以创造未来,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因读书而改变了命运的人。
我的父母早逝,三四岁就没了爹娘,在兄姐拉扯下艰难地成长。我从小自卑,唯一可以支撑自尊的就是拼命学习读书,用优异成绩让别人不敢小觑。在白鹤小学,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优等生,1973年7月以全优成绩在初中班毕业,以致于有位上了白鹤中学初中部的小学同学酸溜溜地挖苦我:“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但学业再好也抵挡不住时代的荒唐,我竟然被剥夺了上高中的尊严,17岁便去“广阔天地”当了知青。天无绝人之路的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头两年我报考中专成绩优秀,可就是不被录取。1979年3月,我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报考大学文科。拼命地苦读、复习,我终于感动了“上帝”,竟一举上了重点线,跨进了西南最高学府四川大学的大门!于是,有人对我说,“眼镜儿,中专不录取你,是为了留着你上大学啊!”
我的命运从此发生了转折。工作不愁了,老婆不愁了,前程不愁了,一条金光大道在我面前铺开。而更重要的是,我像一条小鱼,游进了书籍的海洋。川大有全国闻名的图书馆,收藏着数百万册图书;每个系还有图书室,有各种专业的著作和杂志。我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在图书的百花园里努力采撷,恶补了一大批中外名著。在阅读《基督山伯爵》时,发现译者竟然是我的同门师兄蒋学模先生。他在20世纪全面抗战开始那年,从浙江考入四川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他在川大图书馆阅读英文版《基督山伯爵》时,产生了将其译为中文的冲动。后来,他成为这一巨著的经典译者,同时,也是闪耀于我国经济学界星空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的成功范例,为我以后写书埋下了一颗优质种子。
1983年7月从四川大学经济毕业后,我荣耀地被分配到许多人羡慕的省委机关报四川日报,立下了当总编辑的志向。10年后担任了主持工作的《棋牌报》副总编。后来,我荣任过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我的第二个母校四川大学聘任我为创新创业导师,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两次被评为四川省新闻出版领军人物。我的新闻作品曾荣获全国好新闻奖一等奖(合作),荣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作品8件,二、三等奖作品20多件。
在媒体工作的这34年,我依然坚持读书,读好书。我从经济专业转向新闻专业,全靠自学加实战。同时,我也在思考,作为一个读书的受益者,能否从学以致用的读书转向一边读书一边写书?
“从媒”的那些年,我也曾写过两篇报告文学,一些散文、杂文、评论甚至社论,但大都是职业行为,散如落叶;甚至也为《实用新闻谭》《报业通论》等专著写过章节,但都零敲碎打不成气候。《最后的伟大征服》一书中也收入我上万字的作品,但署名却被“等”到了后记之中。在一位朋友——通威集团某高层领导的鼓励下,我决心独立自主写书。我要像勤劳的蚕子一样,把自己吃进的“桑叶”,变成可以织成绚丽蜀锦的丝,为别人的生活增光添彩。
于是,我从2011年开始向珠穆朗玛一般的书山进发,试图为它的增高添上一沙一石。我的处女作名叫《远离危机》,讲的是党政机关和企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虽然我早已胸有成竹,但写得还是十分“蓝瘦”。当时我挑着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那副沉沉的担子,既要新闻出彩,又要经营丰收,天天压力山大,晚上实在没有精力开夜车,只好每周六、周日到阒静的办公室写作。
几个月里没有休息一天,一章一章文字的增加,伴随的是呕心沥血,到后来我写得身心俱疲,甚至想彻底放弃。我这才体会到,写作不仅是甘泉和初恋,更多的是崎岖与荆棘。我想起一个川剧段子“做文章”。妻子骂丈夫“你写文章未必比老娘生娃儿还恼火?”那老公回答了一句大实话:“你生娃儿再恼火,但肚皮头有东西唦!我肚皮头啥子都莫得,咋个憋得出来嘛!”我也说句大实话,即便肚子里有货,要写一本有用的书,恐怕真不比生孩子容易多少!
2013年1月,《远离危机》正式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既没有首发式,也没有新闻报道,甚至也没有网络平台推广。这书居然3个月内加印两次,我仅凭一己之力,就卖出去6000多册,而且绝不打折。同时,各市县、各单位请我作讲座30多场。四川省社科院时任新闻研究所所长对我说:“奉总,这书只有你能写,你敢写!”我心里明白,出书首战告捷,决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自己对图书市场的准确预测与研判。小赚不亏,便是学经济出身的我写作的原则。
文学虽美,但它是高傲的奢侈品,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保障,常常会玩不转。还好,我后来出版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本本都花香果甜。这4本书都是深耕巴蜀文化、传播巴蜀文化的载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千古一后刘皇后,金戈铁马的各色蜀王,成就三苏的程夫人,我把这些故事讲给四川人听,讲给中国人听,讲给世界人民听。
而我的散文集《飞鸿雪泥》,则记录了苦难童年里,一个不屈灵魂的抗争与奋斗。同时,也展示了作为学者的作者,把文学性与学术性结合起来的试做新菜。就像我在序言里写的那样,我不玩什么高雅,也不玩什么深沉,就想当一个“苍蝇馆子”的老板,把好吃的川菜大众化、通俗化、家常化。
从读书到写书,并不是一条必由之路。但是,当我们拿起书本的时候,完全可以美美地遐想这样的画面:有一天,别人也可以舒适地靠在椅子上,身旁有一杯散发着浓香的咖啡或佳茗,惬意地捧读自己的得意之作。
作者简介
奉友湘,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高级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硕导。历任四川新闻出版领军人物、四川日报首席编辑、华西都市报常务副总编、金融投资报兼人力资源报总编辑、消费质量报总编辑、四川农村日报总编辑。著有《远离危机》《机会是种出来的》《交子》《蜀女皇后》《蜀王全传》《苏母纪》《飞鸿雪泥》等。
1.
2.
3.
4.
5.
6.
7.
8.
12.
14.
15.
16.
20.【读书日特辑】读书与写书‖奉友湘
本文内容系原创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