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周开始,我就已经在上海待足了5个工作日。差不多有超过20款车型选择在上海车展之前的一周内首发完毕,还有超过一半的车展亮相新车则在半个月期间进行了首发保密实拍。
在媒体日开始的这一天,上海车展就已经结束了。
说这句话是有两个意思:
从上周开始,我就已经在上海待足了5个工作日。差不多有超过20款车型选择在上海车展之前的一周内首发完毕,还有超过一半的车展亮相新车则在半个月期间进行了首发保密实拍。
不知道是因为主办方悬而未决的担忧,还是对“雷总巡场、大家白忙一场”的恐惧,或者兼而有之。
总之,这是一场从根源上欠缺惊喜的上海车展。
而对于我司资深编辑小小何来说,她的上海车展在早上8点半已经结束了。
统一线上申请并且收到获批回复的媒体证,到了现场发现“尚未注册”、“无可用证件”。所有工作人员都告知她说“无法入内”。尽管她眼睁睁看着有其他车企高管没有证件强行进入,也看到有外籍媒体无法激活证件也被顺利放行。
站在国展中心门口,尝尽会展百态。甚至于打开小黄鱼软件,才发现今年卖票的黄牛,
特别多。
价格从200到1100不等。
这是之前我们在其他车展从未遇到过的场景。取消了现场申请渠道的上海车展,在申请阶段之高效也曾受到我司一致好评。却也再次告诉我们:切勿半场开香槟。
小何的上海车展差不多已经宣告提前结束,而作为《驾仕说》播客的主理人,在上海车展的采访期间,我听到两次有人介绍我司时,都说“驾仕派是汽车自媒体中最早做小宇宙播客的”,我把这句话发给了她,不知道她是否会得到一些安慰。
不过,她回复我:今天好多媒体遇到了一样的问题,不止针对我一个。
大型展会遇到后台系统出问题本身也没什么,希望以后的车展组委会,请不要取消现场办理窗口。
正如同——不管激光雷达和算法有多牛,都不能把整个驾驶完全交付给后台系统去做执行。希望组委会能像今年上海车展上讲智驾辅助系统的高管们一样谨慎。
早上9点过我坐地铁来到车展现场,地铁里已经很少见到关于汽车品牌的广告。这种感觉一直延续到了车展现场。
在我们经常拍摄合影的四叶草中心花蕊位置,算得上是场地中面积最大、最有视觉震撼力、触达人群也相对最多的广告位。今年,有一半都空着。
从外场来看,能够大手笔包下醒目广告位的厂商相比往年也显得寥寥。
“能来就不错了。”
在极石汽车的专访间,极石联合创始人兼CEO闫枫跟我们这样说。毕竟作为上海本地企业, “参与车展说明我们还很稳健、活得很好”。极石说这些话,有海外销量已过万带来的底气,所以我也第一次采访到了来自于中东的极石经销商。有一位在海外居然有百万粉丝,经常拍摄汽车短视频,在汽车营销上颇有流量思维。
看来关于汽车新营销的战场,也不光是在中国市场。
而整个上海车展现场,我最大的观感就是:这似乎越来越像一个超大型的电商直播中心。每台车面前都有正在直播的主播,而且绝大多数并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媒体身份——每个人都似乎是金牌销售,奋力卖车。
记得我在前年的广州车展,看到满台直播的销售们,曾经发出过“来到车展的媒体,90%不如车展销售人员的影响力”。
没想到一句暴论,也竟一语成谶。
当然,媒体的影响力和车展的销售,总归是不同的。
2025年上海车展,邀请媒体规模最大的应该是上汽通用。在昨天早上的专访前,他们眨眨眼睛告诉我“差不多1000家”,能请尽请——去年广州车展他们邀请了500家,我也曾估算过“每家媒体出一篇报道,传播估值轻松超过2000万”。
这个道理,绝大多数厂商都恍然大悟,有些在今年上海车展,还列出了详细的建议报道内容,“需含有x篇文字和x条视频”。据说,有媒体看到这样包含明确KPI的机酒邀请之后,都直接表示“算了,还是转成线上吧”。
去年我们还写过《成都车展“机酒荒”只是开始》,但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机酒邀请也可以变相折算成合作金额嘛。
让投出去的每一枚硬币都听得到回响。
今年最早说出这句话的蔚来,一轮降本增效之后,李斌直接宣布把盈利预期从2026年,提前到了2025年第四季度。车展首日热搜,李斌独占两个,在雷总缺席的现场,算得上是全场最出风头的男人。
我在小红书发的提车日期贴下面,看到萤火虫在4月底就将迎来首批用户。看得出,乐道L60和更早的蔚来ET5吃过的亏,萤火虫坚持不会再吃一次,也亲身诠释了什么叫“可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
车展现场另一位巡场大佬,是宁德时代董事长兼CEO曾毓群。他在零跑汽车和朱江明谈笑风生,尽管零跑位于6.2的展台要乘坐两层扶梯。他们刚拿出9.98万元的B10,和肯定不到9.98万元的B01,甚至还能在2025年夺得新势力第一。零跑在专访中表示,“计划中的几款车全部上市之后,或会冲击10万台月销量”。
我们曾经在播客中聊过这个话题,那就是工程师一般都不太会做生意,但一旦他们在商业上跑通并拥有创业成功的经验,那么他们将会强大到可怕——不想好每一步,他们不会轻易出手。
当然,要说出手,最为生猛的,依然要数汽车发明者奔驰。
上海车展首发亮相的全新纯电CLA长轴距版,将奔驰之前“能效才是硬通货”的宣言落地,CLTC续航里程866公里、百公里电耗10.9kWh将成为量产纯电车中位于金字塔尖的存在。为了实现这一切,CLA并没有去像某些中国车企那样在“风阻系数最强轿车”这样的称号上争论不休,因为风阻系数只是一个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已。
全新纯电CLA长轴距版搭载了一套两挡变速箱,1挡采用犬牙式离合器,11:1的齿比能帮助车辆获得更高的轮上扭矩,起步更为迅猛。2挡则采用多片式离合器,5:1的齿比能帮助电机持续输出高功率,在高速状态下更为经济——等于是,既能跑百米冲刺又擅长跑马拉松。
谁曾想在新能源时代,归根结底拼的居然还是变速箱技术呢?
不只是变速箱。还有发动机。
在采访上汽通用的时候,上汽通用总经理卢晓就说:增程也好、插混也罢,要不要发动机?只要发动机还在,关于发动机的技术和积累就不会过时——有些车企造不好、不会造,“我们也可以外供嘛”。
所以,别克当晚上市的GL8陆尚才敢说:“同级加速性能最强”、“真实油耗最省”。有些数据打嘴仗也没用,你可以试试在亏电状态下,比一比最高车速能保持多久,就能秒懂谁的底层技术更硬。
谁曾想在新能源时代,归根结底拼的居然还是发动机技术呢?
采访奔驰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新上任的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又帅又年轻,他普通话不是那么好,能说出的最标准、且频繁出现的三个词是:
卷、中国速度、奔驰标准。
冥冥之中,让这三个字,拥有了莫名的因果关系。
而smart今年上海车展,则久违地回到了奔驰身边(确切说是对面),CEO易寒说,之前想着和新能源品牌在一个馆可能更好,其实,最终还是发现和奔驰在一起更好。
我还留意到,奔驰今年的物料在细节上简直令人发指,一次性咖啡杯精致到令我久久不舍得丢弃。而smart的胸牌挂绳,不知是刻意还是缘分,和奔驰如出一辙,品牌联名的水杯更创造了颜值巅峰。
前几年我们都在说“诸神的黄昏”,谁曾想,在新能源时代,还能迎来诸神归位?
唯一的感叹不过是,命运的齿轮,从来不是在上海车展上的转动的。有人匆匆离场,有人另起一场。
媒体们在拍摄“杭州湾揽胜”的时候,不曾想为何没看到真正的揽胜?4月11日到4月21日,“揽胜之境”在外滩的顶级展示已经结束,379.8万元的SV10周年特别版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同样在上海本地,特斯拉也没有参展。在一个“哪有什么胜利,挺住就是一切”的时代,一场车展,正在变得越来越不能说明什么。
不要因为别人都交卷了,就乱选答案。
而我自己,则在上海车展前一个晚上开始感冒。连续两周的高频运转,血肉之躯也会发出抗议。一天之内,在车展现场我听到,有至少两位媒体在不经意间摔倒。
或许焦虑可以通过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来处理,但身体的忙碌,却很难通过自身进行有效调节。
毕竟时间是最公平的。每个人每天只有24个小时。
一年又一年,所谓“资深”,不过是说你已经不再年轻。
愿不再年轻的我们,不要去轻易回忆那段往昔时光。因为那都没有用。
愿不再年轻的我们,在上海车展报道顺利,健健康康。
挺住就是一切。我们来日方长。
▲那些年,我们在上海车展的合影。那些年,我们背后还有巨幅广告。
来源:驾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