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要过悲惨晚年?采访上海千位老人,发现人老了最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4:53 2

摘要:每个人都要过一个悲惨晚年,仿佛是一道闪电击中很多中老年乃至年轻人的心。简简单单一句话引起了全网数万人的共鸣,以至于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求得好死就是最大的福报。人这一辈子最大的福报就是修一个好死、睡着走等等。

每个人都要过一个悲惨的晚年,没办法,走的时候越快越好,不要拖累子女,结果人财两空。

前一段时间偶然采访到一位上海老人,知性浑厚的嗓音带着时髦墨镜和鸭舌帽,一身行头干净而有腔调。而他说出的那段话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每个人都要过一个悲惨晚年,仿佛是一道闪电击中很多中老年乃至年轻人的心。简简单单一句话引起了全网数万人的共鸣,以至于很多人在评论区留言:求得好死就是最大的福报。人这一辈子最大的福报就是修一个好死、睡着走等等。

在这里不是传播负能量,而是人人都会变老。每个人都要过一个悲惨晚年,我想是触动了人类情感中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借用一首老歌的歌词,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往往新生命的到来带给一个家庭的更多的是欢乐,而人一旦变老就渐渐被社会边缘化,身体机能也逐渐消退,仿佛也就笼罩上了一层悲剧的底色。

往大了说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往小了说这也是生物在自然进化中所选择的一种机制。在我采访近千位老人中得出了人老了最怕什么的答案,我想有三点是共通的。

·第一个最怕的就是身体不好。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机器零件自然损坏,五花八门的病痛找上门来,小毛病倒还可以将就。一旦有大毛病消耗家底,人也跟着遭罪。再说身体不好如果生活不能够自理是最痛苦的,如果有老伴感情好还可以一起扶持,但两个人总有一个要先走,最终还是剩下一个人。

有儿女碰到有余力的还可以照顾,碰到自身都朝不保夕的也没用,最终的一段路还是得自己走。

再插一嘴,有很多人说老了可以去养老院,但是目前在我采访的这些老年人中,他们的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那就是养老院。除了本身管理各方面有问题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人选择了养老院,那就意味着走到了生命的最后一程。所以很多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去养老院的,更何况是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

·第二个老人们最怕的就是孤独。很多人都会有孤独的感觉,但是老年人的孤独就像是一条幽深冰冷的隧道,一眼望不到头。年轻人或许可以轻飘飘的说一句享受孤独,但是老年人的孤独却往往是真实而沉重的。

举个例子,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们的记忆力开始转变。据说四十岁以后,每十年为单位,大脑都会用更多的时间思考内心所想,而非从外部获取信息,这也是大脑衰退的真相。

在衰老的过程中各种混淆记忆倾向愈演愈烈,脑海里数百万条记忆开始波澜翻滚,真香成为首要记忆。这种混乱的思维也会助长老年人的孤独情绪,而且随着孤独感的加剧,据研究表明会使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增加一倍,它会增加应激激素的分泌,进而引发关节炎、糖尿病、痴呆症,并助长自杀的倾向,甚至社会孤立。

孤独感和抑郁会影响基因的表达,增加大脑炎症,减少抗病毒干扰素的产生。孤独人士因此更容易草木结冰,他们会认为外界的大多数人都想伤害、侮辱、嘲笑自己或对自己不屑一顾,长期孤独的人据说和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很像,而且到老了还有一点就是随着身边熟悉的人逐渐逝去,特别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也走了的情况下这种孤独感会更加强烈。

很多人脑中家的感觉会停留在童年时代与父母一起相处的时光,而父母一走家的感觉一下子就消失了,即便是自己有了晚辈也同样如此。在此孤独的基础上所引发的老年伴随症是老年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

·第三,老人们最怕的就是没钱。个人觉得上海的老人们都相对很通透,在采访的人中当问及养老钱和子女哪个更重要时,大多数人都会觉得钱更重要。这里不是说亲情寡淡,人心不古,而是上海老人们认识更向前一步,因为他们明白无论何种关系都很难跳脱经济依赖。

小到开门七件事,大到养老看病吃药,有了一定的积蓄做父母的才更有底气。中国古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人性耿古未变。当然现在不止上海的老人们看着清醒,农村的老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也许是受到短视频的传播影响,各种过去深有为然的观念都在改变。

例如过年时经常被提到的断亲、原生家庭认知与子女的矛盾冲突、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说白了也就是大家都在进一步思考人跟人的关系,想明白了也就更加明白了钱的重要性。

如果你的外部福利无法保证未来生活,那么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攒钱赚钱。子女如果都自顾不暇靠养儿防老也越来越不现实,钱就成了唯一的傍身利器。没钱是最要命的,每个人都会变老,到老了谁都会有顾虑,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对变老提前做一些准备。

平常翻阅了很多关于老年的书籍,发现并没有一本系统性讲述老年心理、生理,包括对衰老的系统性研究、对老年病症爱好以及习惯探讨的书籍,直到读到这本最好的晚年决定推荐给大家。

书中从衰老与人格说起,探讨个人气质、记忆变化、大脑认知,包括阿尔兹海默症的演变、老年人如何应对社交孤立、讨论疼痛的认知和应对要素,涉及食品健康、运动需求、睡眠卫生等元素,还展望了新时代的长寿机制、细胞与基因、永生如何活得更精彩等话题。

我平常的阅读习惯是在书本上认为重点的地方画线做简单的笔记,虽然退休离我还很远,但是读来觉得大有益处。借用卷手推荐语:每个人都会变老,但今天的一个小举动可能让我们和亲人少受几十年的苦,希望能对你或者你的长辈有所帮助。

来源:活力满格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