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文至宰相,武定西夏,一生被贬多次,最后因岳阳楼封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3 21:12 2

摘要:在朱文瀚的葬礼上,朱文瀚22的岁儿子朱说(yu)看到几位兄长在举办葬礼时甚为铺张浪费,便出言规劝让他们节俭,没想到朱说的几个兄长却突然说道:“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

公元1011年,时任大宋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瀚去世,他们家尘封二十余年的秘密被揭开。

在朱文瀚的葬礼上,朱文瀚22的岁儿子朱说(yu)看到几位兄长在举办葬礼时甚为铺张浪费,便出言规劝让他们节俭,没想到朱说的几个兄长却突然说道:“我们用的是朱家的钱,和你有什么关系?”

听到几个兄长的话,朱说脑袋瞬间懵了,自己怎么就不是朱家人。而后,朱说找到自己的母亲谢氏,问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母亲告诉他:“你本姓范,你的亲生父亲叫范墉,生前是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这个叫朱说的年轻人,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范仲淹。

朱说从母亲的口中得知,在自己两岁那年,父亲范墉因病去世,孤苦无依的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了平江府(苏州)推官朱文瀚,朱说这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尽管谢氏改嫁朱文瀚时,朱文瀚已经有四个子女,但是朱文瀚对谢氏带来的这个孩子却一视同仁,并将其取名为朱说。在朱说成长的过程中,朱文瀚也没有在衣食方面亏待于他,更是常常教他一些读书做人的道理。

在朱文瀚的培养下,朱说逐渐成长为一个心怀家国天下的人。

朱文瀚在世之时,不仅自己对朱说爱护有加,更是严禁府中人员在朱说面前提起他的身世。所以,这才让朱说长到20多岁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但是,随着朱文瀚的去世,朱说平静的生活环境被打破。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朱说虽然有感于朱文瀚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但是朱家的那几个兄弟,已经明显不容于他,为了不连累母亲,朱说孤身一人前往北宋的应天府(河南商丘),因为那里有大宋当时最大的书院——应天书院。他要在这里寒窗苦读,以求有一天能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将母亲接到身边享福,并且还要兼济天下。

由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朱说在应天府读书的生活十分清苦。为了保证自己一天吃两顿饭,他在前一天晚上煮好粥之后将其冷凝成块,第二天早上再把已经凝结的粥分成四块,早上就着咸菜吃两块,晚上蘸着辣椒酱吃两块。

范仲淹断齑(ji)画粥的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后来朱说在应天府的同窗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经常会放一些鸡鸭鱼肉在他的房间门口,但是面对同窗的好意,朱说却一口没动。同窗气愤的问他这是何意,朱说解释道:“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已经吃惯了粥块,如果吃了你们送来的美味,我怕我就过不了艰苦的日子了。”

面对朱说的执拗,同窗们只能无奈的摇摇头离开。而朱说的这种日子,一过就是五年,

五年之后,朱说进士及第,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安徽广德)军司里参军,一个九品小官。

朱说当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往朱家,祭拜了自己的养父朱文瀚,而后将母亲从朱府接到自己身边照顾。

两年之后,朱说因为政绩突出,被调任集庆军(江苏南京)节度推官。在这个位置上,朱说一干就是四年。并且在这四年中,朱说认祖归宗,给自己改名范仲淹。

四年之后,范仲淹又被调到泰州西溪盐仓监。在这个位置上,范仲淹干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修筑海堤,以防止海水倒灌,保障了泰州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拯救了万亩良田。

公元1026年,范仲淹在造福泰州六年之后,他的母亲谢氏因病去世,按照古制惯例,范仲淹要为母亲守孝三年,期间不得担任任何官职。

在为母亲守孝期间,范仲淹居住在应天府,这个他吃了五年冷粥的地方。但是,就是在这个地方,他遇到了时任应天府知府晏殊。晏殊由于钦佩范仲淹的才学,便邀请他回到应天书院教书。

于是,范仲淹在应天府守了三年孝的同时,也在应天书院教了三年书。

在教书期间,范仲淹还一度关心朝廷时局,更是以执教之名,给当时在位的宋仁宗写了一道《上执政书》,详细阐述了一些大宋王朝如今面临的弊端以及改革方案。宋仁宗和当时的宰相王曾读过之后一致称好。

于是,在范仲淹守孝期满的当年,宋仁宗就下旨让范仲淹入京,担任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的校勘和整理,同时还具备上书言事的权力。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范仲淹刚刚当上京官,他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公开指责宋仁宗和太后刘娥。

公元1029年冬,正值大宋史上最强太后刘娥的60岁寿辰,当时仍然把持朝政的刘娥让宋仁宗在冬至这一天,带领文武百官在会庆殿为她磕头祝寿。

范仲淹听说此事之后,心想这算怎么回事儿。于是便向宋仁宗上书说道:于公而言,皇帝是君,太后是臣,怎能有君向臣叩头之礼;于私而言,太后是母,皇帝是子,子若要尽孝心,只需在内宫中行家人之礼即可,怎可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太后磕头,这样有损皇帝威严。”

这太后刘娥是谁呢,那是比肩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女人,连宋仁宗都怕她。而范仲淹此时来到京城当这个芝麻官还不到一年。

收到范仲淹的上书,宋仁宗虽然知道他说的有道理,但宋仁宗却不敢忤逆刘娥的意思。只能对范仲淹的上书置之不理。

看到自己的上书在宋仁宗那里没有回音,范仲淹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上书到刘娥那里。范仲淹的好友晏殊得知此事后,连夜给他写信,让他不要这么莽撞。但是范仲淹却在回信中说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初入京城为官,上来就公然指责太后和皇帝的人,放眼中国古代官场,恐怕也只有范仲淹一人而已。

但是范仲淹的惊天一鸣,并没有改变宋仁宗带领文武百官向太后刘娥叩头的结果,反而是他自己在太后刘娥过完寿诞之后,被贬到河中府(山西永济)当通判。一年之后,又被贬到陈州(河南周口)当通判。

当范仲淹在陈州听说宋仁宗要为太后刘娥在宫内建造一座太一宫和洪福院时,他又公然上书,指责宋仁宗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然而,在太后刘娥当政期间,范仲淹的上书依旧没什么用。

但是,范仲淹这些对宋仁宗有用的举措,被宋仁宗记在了心里。

再谏帝王

公元1033年,在太后刘娥去世之后,宋仁宗立刻把范仲淹调回京城,让其担任右司谏,让其在身边专门提建议。

然而,范仲淹在回京之后又马上开始了他的神操作。

公元1033年七月,江淮地区爆发旱灾,范仲淹知道后,马上跑去找到宋仁宗,让他派人下去视察灾情,主持赈灾。然而,当时宋仁宗因为有别的事情要忙,就说这个事儿先缓一缓。没想到范仲淹一点不给面子的说道:“如果宫中停食,让陛下饿上半天,陛下该怎么办?”

范仲淹这些话说完,一时间让宋仁宗噎的说不出话来,脸也憋的通红。但是范仲淹是宋仁宗自己请回来提建议的,所以也不好当场收拾范仲淹,只能派范仲淹亲自去赈济灾民。

公元1033年冬天,后宫的郭皇后因为和宋仁宗的宠妃争风吃醋动起手来,宋仁宗闻讯赶来调解此事,没想到郭皇后一不小心将宋仁宗抓伤。

宋仁宗一气之下就要废掉郭皇后,而当时宋仁宗的宰相吕夷简因为和郭皇后不和,也主张废了郭皇后。范仲淹听说这事之后觉得郭皇后虽然犯了错,但也没到被废的地步。于是便和一帮御史商量,跪在垂拱殿外,为郭皇后求情。

宋仁宗没有办法,就派出宰相吕夷简出来和范仲淹辩论此事。没想到范仲淹雄辩滔滔,一时间辩的宰相吕夷简也哑口无言。

第二天,当范仲淹还想以此事在朝堂上和皇帝宋仁宗,宰相吕夷简展开辩论时,一道贬官的诏书却提前发出,将范仲淹贬到睦州(浙江淳安)当知州,半年后又将他调到苏州。

然而,范仲淹除了谏议执言外,他还是一个干实事的人。当年在泰州任职的时候,他主持修建了海堤,造福了一方百姓。在苏州任职期间,他又通过带头修渠,成功治理了为患苏州多年的水灾,一时间在苏州获得很大声望。

考虑到范仲淹已经被外放两年,性子也应该被磨掉了不少,再加上在地方上又干出了政绩,宋仁宗则是又一次把范仲淹调回了京城,担任吏部员外郎,并且权知开封府

范仲淹自担任京官之后,几乎都干不满一年,就因为各种谏议被贬到外地;但是每当他在外地任职两三年后,又都会被调回京城,而且还得到升迁。但是尽管如此循环往复,范仲淹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为官态度却始终没有改变。

公元1036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不到一年,他因为看不惯宰相吕夷简揽权,又开始在朝堂上炮轰吕夷简,并向宋仁宗上《百官图》,公然指责吕夷简把持朝政,任人唯亲。吕夷简也不甘示弱,在朝堂上对范仲淹展开反击,双方的口水大战愈演愈烈。

最后的结果是,宋仁宗又把范仲淹贬到了江西饶州当知州,并被打上了党争的标签。

如果不出意外,范仲淹这辈子都回不了京城了。

抵御西夏

公元1038年,西夏国主李元昊在西北地区发动叛乱,建立大夏王朝,并且将西北的宋军打的节节败退。

面对如此局面,大宋朝廷急需一名统筹西北边事的官员,遏制西夏的进攻势头。

这时的朝中官员一致推举从未打过仗的范仲淹。

这些推举范仲淹的人中,有些是出于对他范仲淹能力的认可,有些人则是想利用西夏的战事,将范仲淹耗死在西北。

公元1040年,在江西当了四年的饶州知州后,51岁的范仲淹被宋仁宗封为龙图阁直学士,与北宋名相韩琦一起担任陕西安抚副使,参与对西夏的作战。

但是,在对西夏作战的过程中,韩琦和范仲淹因为战略问题发生分歧。

韩琦主张主动进攻,一战定乾坤;范仲淹则主张积极防御,寻找战机,徐图西夏。

然而,朝廷一开始采取了韩琦的战略,对西夏发动强攻,没想到西夏军在好水川(宁夏隆德)设伏,一战歼灭宋军一万余人,而后又在第二年的定川寨(宁夏固原)之战中损兵九千。

直到这时,朝廷才开始重视范仲淹的建议,而后范仲淹一边在西北地区筑城防御,一边在西北地区策反各部羌人,用以孤立西夏。而后步步为营,将防线向西夏境内推进。

在范仲淹的步步蚕食之下,无计可施的李元昊只能向大宋求和称臣。

此时,范仲淹来到西北已经三年时间,在此期间,范仲淹因为心念内地和家人,在西北边塞写下了著名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西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朝中那些看不惯范仲淹的人,本想就着西夏一事让范仲淹埋骨西北。但是范仲淹却凭此机会再度翻身。

千古名篇

公元1043年,范仲淹因勘定西夏之功,被宋仁宗拜为枢密副使,不久后又让其任参知政事,官拜副宰相。

但是范仲淹在官至副宰相后,官是越做越大,性格却是一点没变。只要是自己看不惯的事情,那就必须一吐为快。而后范仲淹又向宋仁宗痛陈如今大宋王朝面临的各种弊端,并写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范仲淹的这些改革方案虽然有助于大宋改革弊端,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大部分都是以触动当权者的利益为前提的。故而,范仲淹又招到了当朝权贵的群起而攻。

无奈之下,范仲淹只能主动请辞,宋仁宗随后罢免其参知政事一职,让其出任邓州(河南南阳)知州。

这次之后,范仲淹再没回到过京城。

在邓州任职期间,范仲淹的好友藤子京在巴陵(湖南岳阳)任知州期间,重修了洞庭湖畔的岳阳楼。

在岳阳楼落成之际,滕子京给范仲淹来信,让其给岳阳楼写一篇美文作为宣传之用。

时年六十岁的范仲淹在没有亲临岳阳楼的情况下,大笔一挥,写下了震烁千古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时,虽然没有亲临岳阳楼,但是在他下笔的那一刻,给人的感觉却是已经置身岳阳楼的顶端。

在岳阳楼上,他遥望远山,远眺大江,仿佛自己和洞庭湖一样,有了吞吐天地的气量。在岳阳楼上,他仿佛看见了一个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大宋。

但范仲淹也知道,在他的理想实现之前,大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的朝堂是一段阴雨连绵的岁月,这种情况会让人沮丧,会让人悲戚,会让人萌生退意。但是这个天下,终究会有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那一天。

而在当下,他所能做的只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身在高堂也好,还是处江湖之远也罢,都不能忘记忧国忧民的初心。

在《岳阳楼记》的结尾,范仲淹向世人道出了他一生谏议直言,不畏权贵,立志改革的初衷,那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但是,当他登上岳阳楼顶举目四望之时,却发现能与他一起同行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又发出了那句“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

公元1052年,范仲淹在调往颍州(安徽阜阳)的途中,病死于徐州,时年六十四岁,此时距离他最后一次离京,已经过去了七年。

在范仲淹六十四年的生命里,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百姓和大宋。

时光恍惚,悠悠千年,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几度毁于战火,又历经多次重建。唯有范仲淹写下的《岳阳楼记》和他留下的精神经久不衰,在历史的深处惊艳了千年的时光。

来源:凌峰公子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