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较大挑战,企业对美出口受阻,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艰难的市场环境。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需求面临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不利影响,将倒逼我国降低对外循环的依赖,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内大市场建设,从而推动国内
【财经论语】
近期,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外向型经济面临较大挑战,企业对美出口受阻,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艰难的市场环境。但同时也要看到,外部需求面临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不利影响,将倒逼我国降低对外循环的依赖,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内大市场建设,从而推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内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我国提供了抵御外部冲击的战略纵深。“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全球最大,构成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这种超大规模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消除区域壁垒,能够有效激活巨大的消费和投资潜力,分散外部冲击,降低对单一出口市场的依赖,为我国应对外部冲击、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内生动力保障。
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要重构全国统一市场规则体系。要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事项和流程,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构建全国统一要素市场,破除要素流动壁垒,不仅要促进传统生产要素跨地域流动,更要激活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流通动能。依托北京、上海、深圳的数据交易所,建立全国统一数据要素交易体系。清理地方保护性政策,建立跨区域要素流动负面清单,打破地方职业资格壁垒,促进人才流动,推进户籍、养老保险、医保账户全国实时迁移。要优化区域协调机制,通过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间产业协作,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释放更多地区内需潜力。推进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均衡布局。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市场一体化格局。推动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产业协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强国内大市场建设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要素驱动模式难以为继,亟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动能,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为建设国内大市场提供结构性支撑。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在供给侧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激发市场活力,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通过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关键领域技术瓶颈,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升级,重构供需适配体系。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扩大中高端供给,解决供需错配问题。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畅通。
提振消费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牛鼻子”,可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内需增长动能。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不仅关系民生,也关系经济增长,直接决定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效率与可持续性,其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对稳定就业、优化供给结构、促进技术创新具有乘数效应。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需实施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健全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加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人民群众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负担,让人民群众敢消费、愿意消费。加大力度培育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等新增长点。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打造如潮流夜市、后备厢集市等新消费场景,发展体验经济、冰雪经济等新业态,鼓励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文旅消费融合等消费新模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服务消费供给,加大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领域的供给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居民对服务消费的升级需求。
扩大投资是加强国内大市场建设、促进内需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准有效投资,可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补齐产业链短板。应聚焦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构财政资金配置逻辑,重点投向“卡脖子”技术攻关、民生短板以及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继续推进“两重”“两新”,优化投资布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研究将更多市场需求广、更新换代潜力大的产品和领域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激活社会资本参与活力,打破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优化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创新市场化融资工具,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