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主角为一名女大学生。在网络社交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交媒体满是情侣甜蜜互动分享,女生晒男友精心准备的礼物或帮忙清空购物车的炫耀帖随处可见。这些信息悄然影响着人们对恋爱消费的认知,致使该女大学生对恋爱中的物质期待值不断飙升。
一觉醒来,一则新闻如重磅炸弹,瞬间令有女友与没女友的男大学生们皆陷入沉思。
事件主角为一名女大学生。在网络社交高度发达的当下,社交媒体满是情侣甜蜜互动分享,女生晒男友精心准备的礼物或帮忙清空购物车的炫耀帖随处可见。这些信息悄然影响着人们对恋爱消费的认知,致使该女大学生对恋爱中的物质期待值不断飙升。
特殊节日前夕,她满心期待男友送上心仪礼物或支付购物车商品以表爱意。然而,节日过后期待落空,男友既未送礼也未帮忙付款。愤懑之下,冲动且不理智的她做出惊人之举 —— 报警诬告男友强奸。最终,其行为被识破,司警以诬告罪起诉,案件移交检察院处理。
无独有偶,类似令人咋舌的案件并非孤例。此前报道,一对情侣相处时,女方一直希望男方购置昂贵首饰。男方因经济压力未满足要求,女方竟在争吵后报警称遭男方暴力侵犯。警方深入调查,发现女方陈述与事实严重不符,最终以诬告罪惩处女方。
还有一起案件,男女双方因分手产生矛盾,女生自觉在感情中付出多,要求男方给予高额 “分手费”。男方拒绝后,女生在网络发布长文,编造男方性骚扰、精神控制等虚假内容,引发大量网友关注与谴责,给男方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困扰。经调查核实,女生陈述内容全系捏造,她也因涉嫌诽谤等罪名受到法律制裁。
近年来,“独立女性” 概念广泛传播,成为众多女性追求目标。但真正的独立应以经济独立为前提,否则所谓 “独立” 不过是空谈,甚至可说是一种 “耍流氓” 行为。以下几类高喊女性独立却向男性要钱的例子屡见不鲜:
日常开销依赖型:部分女生在社交平台宣扬追求独立女性生活,可在日常生活中,房租、水电费、餐饮费等基本开销常让男友支付,自己工资多用于购买奢侈品或个人娱乐,还美其名曰 “男友的爱是生活调味剂”,全然忽视自身经济不独立。
节日礼物索取型:每逢情人节、生日、纪念日等节日,这类女生早早暗示甚至明示男友送昂贵礼物。在社交媒体,她们一边分享宣扬女性独立的文章,一边晒男友送的奢侈品礼物,配文 “爱自己同时也要享受被爱”,看似独立,实则将获取物质礼物当作恋爱必然。
旅游费用分担型:计划旅游时,高喊独立的她们要求男友承担大部分旅游费用,包括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朋友圈里展示旅途中美景,配文诸如 “独立女性勇敢探索世界”,却对男友经济付出只字不提。
职业发展支持型:声称在职场独立拼搏的部分女生,遇到职业培训、考证等需花钱的情况,第一时间向男友伸手要钱,美其名曰 “投资未来,为了更好的我们”,实则未真正依靠自身努力实现经济自给自足。
生活难题解决型:生活中遇到购买大件家具、修理汽车等需花钱解决的问题,这些高喊独立的女生把难题抛给男友,要求男友出钱解决。在旁人面前依旧标榜自己是独立自主的新时代女性,却在经济问题上缺乏应有的担当。
从这些事件可深入剖析背后原因。首先,社交媒体过度渲染难辞其咎,平台大量宣扬情侣间物质赠予内容,营造出恋爱中男生就该为女生提供物质支持的舆论氛围。同时,消费主义盛行影响年轻人价值观,部分女生将恋爱中的物质获取视为理所当然。此外,攀比等不良社会风气传播,让女生在恋爱中对物质需求愈发膨胀,习惯依赖男生满足消费欲望。
其次,女生诉求未满足便采取极端手段报复男生,与所受教育紧密相关。一方面,部分家庭教育过于宠溺,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愿望无法达成便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情绪管理与理性思维方面或有不足,学生面对情感挫折和需求未满足时,缺乏正确处理问题能力,易冲动行事。
再者,女生利用法律、社会舆论照顾女性攻击男性的案例频发。社会舆论对女性的偏向性起了推波助澜作用,一些事件中,舆论常先入为主站在女性一方,给予更多同情,让部分别有用心者看到可乘之机。法律为保护女性权益设置相对倾斜条款,本意是正义的,却被少数人恶意利用。另外,一些人法治观念淡薄,将法律当作报复他人工具,忽视法律的严肃性与公正性。
必须明确,如此极端行事的女性毕竟只是少数,就如同做事极端的男性也仅是个例。然而,这些极端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不容小觑。它们像一层阴霾,让他们对亲密关系充满了畏惧往。这种现象警示着我们,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个人,都需深刻反思并积极作为,共同营造健康、理性、平等的情感环境与社会氛围,同时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人心险恶不仅仅是句古话,也有着现实意义。
来源:日新社之夜行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