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新生儿大多患有黄疸?医生:孕期做好5件事,或能有效地预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3 21:47 2

摘要:更令人疑惑的是,据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高达60%以上,早产儿甚至接近90%。

“孩子一出生就变黄,是不是肝出了问题?”——这是许多新手父母在产后面对新生儿黄疸时的第一反应。

更令人疑惑的是,据国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数据显示,中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高达60%以上,早产儿甚至接近90%。

为什么这么多宝宝一出生就“黄”了?是病,还是“正常”?医生强调:孕期做好5件事,或许能有效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皮肤、黏膜及巩膜出现黄染现象。

根据病因不同,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由于婴儿肝脏代谢胆红素功能尚未成熟,通常出现在出生后2-5天达到高峰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即可在1~2周内自行退去。

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与溶血、感染、肝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干预治疗。

黄疸的一个主要机制是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出生后,体内的胎儿血红蛋白开始大量被破坏,释放出大量间接胆红素。

而新生儿肝脏转化胆红素的功能尚未完全建立,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此外,若母乳中含有某些抑制胆红素代谢的成分,也可能引起所谓的“母乳性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7天左右,持续时间可能较长。

值得注意的是,病理性黄疸常常进展迅速,严重时可引发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对新生儿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临床表现包括嗜睡、哭声微弱、吃奶困难、反应迟钝、甚至抽搐和昏迷。一旦发现宝宝黄疸程度重、黄染范围广、出现上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黄疸程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对其进行判断。

经皮胆红素仪作为初筛工具,可快速检测皮肤胆红素水平,若值偏高则需进一步抽血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

结合肝功能、血型检查、溶血指标等,可以明确病因并指导治疗。

治疗方面,光疗是目前最常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蓝光可将间接胆红素转化为可溶性产物,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

对于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能需要换血治疗,尤其是在ABO或Rh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的情况下。

此外,支持治疗如维护水电解质平衡、促进排便、适当补液等也是治疗的关键环节。

在康复过程中,家长应注意观察宝宝黄疸的变化,确保宝宝每日排便通畅,保证充足的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有助于胆红素排泄,但若母乳性黄疸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暂停止母乳1~2天,再逐步恢复。

尽管新生儿黄疸多为生理现象,但预防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尤为重要。医生提醒,在孕期若能做好以下5件事,或有助于显著降低新生儿患病风险:

第一,孕期规律产检,尤其重视血型筛查。孕妇与胎儿若存在ABO或Rh血型不合,极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通过孕期血型检测、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等,可以及早识别风险并进行干预。

第二,控制孕期感染,尤其是乙型肝炎、梅毒、巨细胞病毒等。孕妇感染病毒不仅可能引发胎儿宫内感染,还会影响宝宝肝脏功能,增加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

建议孕前进行TORCH筛查,孕期注意个人卫生和营养摄入。

第三,合理补充营养,增强胎儿肝脏发育。叶酸、铁剂、维生素B族、蛋白质等是胎儿肝脏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孕妇应遵循医嘱合理膳食,避免高脂、过甜食物,避免摄入有毒有害物质。

第四,避免药物滥用,谨慎使用抗生素和中药。某些药物可影响胎儿肝脏解毒功能,增加出生后胆红素代谢负担。用药前应咨询专业医生,严格遵守用药指引。

第五,适度运动,促进母胎血液循环。孕期适当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有利于胎儿发育,预防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有助于降低黄疸风险。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对新生儿黄疸的识别与干预手段日趋完善。

2023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发布的研究指出,新型蓝光LED光疗设备相较传统光疗器具,治疗效率提高近30%,副作用更少。

与此同时,关于母乳性黄疸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中国营养学会在2024年发布的《母乳喂养指南》中提到,母乳喂养不应因轻度黄疸而中断,建议加强喂养频次,促进黄疸代谢。

除了医疗干预,家庭护理同样关键。家长要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如每日定时查看宝宝的面、胸、腹部皮肤颜色变化,关注宝宝吃奶、大小便情况,避免包裹过紧、暴晒等不良习惯。

发现黄疸加重、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或出现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健康趋势方面,未来针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将更加聚焦于个体化治疗、基因筛查与预警系统的建立

基因层面研究发现,UGT1A1基因突变与新生儿黄疸风险密切相关,未来有望通过基因检测提前识别高风险人群,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

为了帮助广大父母更好地预防与应对新生儿黄疸,医生建议:

孕期坚持产检,关注血型、感染和营养状况;

分娩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程度;

坚持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代谢;

避免使用未经医嘱的退黄药物或偏方;

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切忌自行判断。

新生儿黄疸虽常见,但不可掉以轻心。科学认识、积极预防、合理治疗,是守护宝宝健康成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颖,郭红,王立.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诊治进展[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3,26(1):34-39.

[2]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母乳喂养指南(2024年版)[S].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李艳秋,赵志刚. 母婴血型不合导致新生儿溶血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11):833-83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宝贝呵护秘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