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民警入户走访工作存在哪些不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24 07:00 2

摘要:公安民警入户走访,实则是一场深度沟通的交流过程,群众依据民警所展示和表达的信息,反馈民警所需的关键信息。作为公安工作的基石,入户走访是民警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公安机关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传统入户走访面临诸多困境,

公安民警入户走访,实则是一场深度沟通的交流过程,群众依据民警所展示和表达的信息,反馈民警所需的关键信息。作为公安工作的基石,入户走访是民警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公安机关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社区警务工作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传统入户走访面临诸多困境,如思路、策略、沟通及动力等方面的挑战。实践中,部分群众对民警走访工作持消极态度,走访浅尝辄止甚至被迫放弃,不仅削弱了民警的工作效率,也无形中损害了警民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优化走访工作方法,亟需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也要求公安民警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

入户走访社区民警的主要勤务方式,分为传统走访和智慧走访两种类型。传统走访是社区民警深入社区、村庄、居民家庭及辖区单位,详细登记、了解实有人口、行业场所、出租房屋等情况,进行回访、征求意见建议的警务活动,是社区民警履行职责的重要途径。随着信息化发展,智慧走访应运而生,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将传统走访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履行管理实有人口、组织社区防范等职责,通过高效收集、传递、分析及发布信息,推动警务治理资源的协调运用,实现管理与服务创新,具有“智能服务为导向、共享协作为关键、形式创新为手段”的特点。截至目前,传统走访仍是主要形式,智慧走访是基于其的创新。

走访思路指的是民警在开展入户走访前对工作流程、潜在问题及应对策略的有序思考,其核心在于对下一步走访工作的预测能力。然而现实中,许多民警因思路不清,面对突发情况容易陷入被动,其根源在于经验总结的滞后。有效的走访思路需要建立在对过往实践的系统总结基础上,但目前由于民警理论素养参差不齐、领导重视不足等原因,走访工作的经验总结并不丰富,学术文献和实践中的体会传承均显匮乏,反映出经验总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在持续实践中积累感性材料,并及时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把握走访工作的规律,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实效。

走访策略强调的是民警在入户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对、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但当前公安民警普遍存在策略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为工作方法单一、应变能力弱,难以因户施策、化解群众抵触情绪。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微观理论的缺失,缺乏能够指导民警具体操作、细化应对方案的科学理论支撑。尽管在宏观层面,走访工作需遵循党的群众路线,但在微观层面,民警实际执行中的策略运用仍依赖社会心理学、公安学等相关理论为‬支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实现走访工作由“大事”落地为“实效”,就必须补足微观理论的空白。

沟通困境源自警民信任危机,使得走访工作步履维艰。群众作为走访的核心对象,其配合态度直接关乎工作成败。部分群众对民警入户走访表现出或明或暗的不配合,这背后既有经济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凸显,也有个别民警执法不当对警察公信力及警民关系的损害。政府对待群众问题的回避态度,更是加剧了群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导致对公安工作等社会管理的不配合,使走访工作一开始就遭遇阻力,民警也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涉警舆情影响力巨大,如“赵宇案”“于欢案”,负面舆情不仅考验警方形象,更冲击警民信任,给民警带来巨大心理压力,避免舆情成为警民沟通的枷锁。

走访工作本质上是一项高度依赖主观能动性和沟通艺术的群众工作,要求民警以真诚和耐心深入群众、倾听民意、化解矛盾,发挥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然而在实际中,部分民警将走访视为任务性的工作,态度消极、应付了事,缺乏应对复杂情况的积极性。尤其是经验尚浅、群众基础薄弱的年轻社区民警,面对压力更容易丧失工作热情。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激励机制缺失‬和激发效能不足。目前多数地区的社区民警考核体系存在形式化倾向,绩效考评结果未能有效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培训选拔等干部管理制度挂钩,缺乏实质性的制度激励手段,成为制约走访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础性工作,而入户走访则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群众工作方法,其质量关乎公安机关群众基础的稳固。然而,影响群众态度的因素是多元、动态和系统性的,民警难以通过单一手段实现群众态度的根本转变。面对走访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困境,民警必须着眼于自身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服务态度、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等“软实力”,以优质服务和专业素养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进而有效夯实公安机关的群众根基。

来源:知更说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