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3日上午,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里飘着淡淡的油墨香。坐在后排的初二学生王小雨合上《平凡的世界》,看着扉页上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突然想起十天前那场改变她认知的读书分享会。
5月3日上午,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里飘着淡淡的油墨香。坐在后排的初二学生王小雨合上《平凡的世界》,看着扉页上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突然想起十天前那场改变她认知的读书分享会。
事情要从世界读书日当天说起。4月23日清晨七点,这座百年图书馆的电子屏突然黑屏,原本滚动播放的"阅读让生活更美好"标语变成了错乱的代码。正在值班的技术员张师傅急得满头大汗,手里攥着螺丝刀对着主机箱敲敲打打,嘴里念叨着:"这下可好,待会儿九点的读书会要开天窗。"
此时三公里外的市民广场上,来自三十七中的语文老师李慧正带着学生布置展台。他们用课桌拼成"书山",把从旧书市场淘来的三百多本二手书堆成金字塔形状。晨跑经过的退休教师陈建国停下脚步,扶了扶老花镜凑近细看,发现每本书里都夹着学生手写的推荐卡。
(背景回溯)这场看似寻常的读书活动,实则酝酿了三个月。年初教育局发布的阅读调查显示,辖区内中学生月均纸质书阅读量不足2.8本,这个数据让图书馆长孙明坐不住了。他在工作笔记里记着:"要让孩子们理解读书不是任务,得找个能撬动心灵的支点。"
转机出现在三月初的某个雨夜。值班员小周刷手机时发现,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读书十问"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视频里,视障主播董丽娜用特有的温润嗓音,把读书的意义掰开了揉碎了讲。孙馆长盯着播放量突破千万的数据,连夜召集馆员开会。
分享会当天出现了意外插曲。九点整,修复好的电子屏突然播放起董丽娜的演讲视频,浑厚的声音在阅览室回荡:"当你们问为什么要读书,就像在问为什么要呼吸。"正在整理《时间简史》的高一男生刘昊手一抖,书页间飘出张泛黄的借书卡——显示这本书曾被27位读者借阅过。
李慧老师抓住这个巧合,让每个学生随机抽取三本旧书,寻找前人留下的阅读痕迹。王小雨抽到的《居里夫人传》里夹着1998年的车票,书页空白处用铅笔写着:"今天在火车上看完最后一章,决定报考化学系。"她突然觉得手里的书变得沉甸甸的。
这些旧书承载的时光碎片,恰好暗合了人民日报提出的读书真谛。比如那本被传阅27次的科普读物,印证了"书籍能带我们抵达双脚难以企及的远方";某本诗集里褪色的枫叶书签,对应着"阅读让平凡日子变得有滋有味";而某位读者在《活着》扉页写下的"1997年冬,下岗后重读",正是"文字能安顿无处寄托的灵魂"的鲜活注脚。
技术员张师傅后来在检修记录里写道:"主机故障是因为蟑螂钻进了散热口,但那些突然播放的视频,倒像是冥冥中的安排。"活动结束后,图书馆的借阅系统显示,青少年历史类书籍借阅量环比增长210%,最抢手的是那本被27双手摩挲过的《时间简史》。
此刻坐在图书馆的王小雨,正对照着分享会上记的笔记。她在本子上画了个思维导图,中心写着"读书的十个理由",每个分支都粘着从旧书里收集来的"时光证据"。窗外的梧桐树影斜斜投在书页上,远处传来管理员整理书架时哼的小调:"书中有天地,字里藏春秋......"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