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都知道,随着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小麦产量逐年提高。一般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高产地块亩产已经突破了1000公斤,按照每亩用种12.5公斤,一般小麦的产量是种子的40倍~80倍。
常听到农人问:"小麦产量真是种子的五倍吗?"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人们对丰收的朴素期待。作为农技人员,我想用三组数字解开这个谜团。
我们都知道,随着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小麦产量逐年提高。一般亩产都在500公斤左右,高产地块亩产已经突破了1000公斤,按照每亩用种12.5公斤,一般小麦的产量是种子的40倍~80倍。
华北平原的冬小麦,亩播量约12公斤,良田亩产可达550公斤。简单相除,种子与产量的比值超过45倍。在西北旱作区,同样的播种量,可能只换来30倍的回报。产量倍数如同温度计,精准反映着土地的状况和管理水平。
良种是核心变量。现代小麦品种经过五次绿色革命,株高降低30%,抗倒伏能力增强,光合效率提升,小麦产量也有大幅提高。这些藏在基因里的进步,让每粒种子承载的增产潜力呈几何级数增长。与过去相比,小麦产量提高几十倍。
田间管理则是另一个关键,从测土配方施肥到无人机植保,从适期播种到一喷三防,每个环节都在为产量乘数添加砝码。如果管理到位,小麦长势好,产量高,反之,如果管理不到位,病虫害发生严重,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大大降低,小麦亩产就会大大降低。
最不可控的变量来自天地。干旱、涝灾、大风、暴雨、冻害、倒伏等多种自然灾害,也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导致小麦严重减产,甚至导致绝收。去年豫南麦区遭遇倒春寒,部分地块空秕率飙升,产量乘数直接腰斩。而山东高产地块抓住灌浆期三场及时雨,产量突破800公斤,种子乘数突破60大关。这印证着农业谚语:收多收少,全凭天道;增产几何,事在人为。
来源:睢阳农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