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史》记载,明朝初年,苏州府一个府的税粮,二百七十七万余石,其中只有十五万石是民田税粮,其余都是官田税粮。苏州一个府的官田税粮就占全国税收的十分之一。
《明史》记载,明朝初年,苏州府一个府的税粮,二百七十七万余石,其中只有十五万石是民田税粮,其余都是官田税粮。苏州一个府的官田税粮就占全国税收的十分之一。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明宣宗应该是还是有所了解的,所以在派出两位得力干将周忱巡抚江南和况钟知府苏州的时候,表明了态度:“今命尔往总督税粮,务区画得宜,使人不劳困,输不后期,尤须抚恤人民,扶植良善。” 可以这样说,当时没有宣宗一贯的支持,江南和苏州的问题可能还是无法根本解决。所有的责任其实都是最高统治者的责任。
在皇帝的支持下,周忱,况钟二人主持了官田盘点统计,并且取消不合理的漕运摊派,最后将苏州每年应缴税粮减少100余石(以后,逐渐减少了官田比例,民田逐渐占据了大部分)。撂荒的土地招来流民耕种,整顿里甲组织(村民组织),恢复农村基层秩序。采用“平米法”,使地方政府手里可以掌握一些余粮来调整均衡每年的税粮,也可以应对灾年。
朝廷欠税收不上来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了,苏州百姓得到了修生养息。苏州百姓感谢周忱和况钟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环境。尤其是苏州知府况钟深受苏州百姓爱戴,三次离任,三次都被苏州百姓上书朝廷留了下来,况钟最后在任上去世。苏州古城区还保留着纪念况钟的况公祠,现在已经是苏州干部政德教育基地。
苏州的百姓不但祭奠况钟,还把他写在小说里,传播况知府的清正廉洁。
明朝万历年间,苏州籍的民间作家冯梦龙小说《醒世恒言》中的《十五贯戏言成巧祸》(清朝改编成戏剧《十五贯》)里面的那个巧断冤案的假扮算命先生的苏州知府就是况钟。《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描写的是况钟丁忧回籍,发现江中尸孩,暗访密拿,审清案情。
民间都是有记忆的,好官坏官都会流传百世,百姓心里门儿清。不过还是希望有一天百姓歌颂好法律,而不再歌颂好人。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