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承载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10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弥足珍贵的荣誉背后,是太原党政军民同心合力将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扎根并州大地的坚守,承载了做实做细退役军人和双拥各项工作、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担
我市全力保障新兵入伍。周 鹏 摄
4月23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在京举行。我市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山光凝翠,见证拥军本色;人文荟萃,唱响崇军赞歌。
太原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承载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10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弥足珍贵的荣誉背后,是太原党政军民同心合力将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扎根并州大地的坚守,承载了做实做细退役军人和双拥各项工作、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担当,尽显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手并肩的奋斗姿态。
近年来,在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双拥办和省委、省政府、省双拥办的悉心帮助和有力支持下,太原党政军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聚焦服务部队备战打仗,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勠力同心,团结奋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着力构建起“军民和谐发展,部队战斗力提升”的新时代双拥发展新格局。
大事大抓 纵横联动 双拥站位有高度
“循大道,至万里。”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高位推动,始终把双拥工作当成“一把手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全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重要指示,历届市委、市政府、太原警备区主要领导对待双拥工作坚持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每年都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年度总体工作计划、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确保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有力发展。主要领导专题研究双拥工作、参与军地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参加重要双拥活动。
市、县(市、区)两级均成立由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带动全市800余家双拥单位全部建立双拥工作机构,配强人员力量,加大支持保障力度。依托全市1400余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统筹开展退役军人工作和双拥工作,使服务中心(站)既成为服务退役军人的“温暖港湾”,又成为基层双拥工作的“新引擎”。
坚持制度创新,我市制定出台了《坚持“三用三带”服务理念 全方位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太原市拥军优属规定》《太原市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积极推动双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多维发力 优化服务 双拥发展有深度
多年来,太原双拥工作始终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为目标,坚持多维发力,持续加强双拥政策供给,全力维护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合法权益。
提升优待证“含金量”。拓展太原市优待目录清单共290项,率先推出全国退役军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和免费旅游景区“双免”政策。各领域不同场所已张贴悬挂军人依法优先各类标识5200多处。
开创性实现军人刷脸便捷乘坐轨道交通。“太原这座城市对军人非常友好,我们深感被优待的范围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大,获得感越来越强。”许多现役、退役军人均有此感慨。
主动靠前实事拥军。全市上下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划拨、置换军事用地1100余亩,精准、高效做好拥军支前工作,计划投资4.58亿元建设太原军供站新站,在聚焦支持部队练兵备战打仗、保障部队实战演训、帮助部队解决现实困难上汇聚起强大力量。
军地互办实事。近年来,军地双方解决重点难点“双清单”问题59个,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融洽了军地关系,增进了军民情谊。
倾力解决官兵“三后”(后路、后院、后代)问题。全面落实“阳光安置”“直通车安置”政策,转业军官100%安置到公务员岗位,符合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安置到事业单位和优质国有企业,符合条件随军随调家属100%对口安置。发放随军未就业配偶生活困难补助1006万元,优先优待解决军人子女入园入学,给予其子女中高考政策照顾,确保军人子女“应上尽上,应享尽享”。
优化服务质量,推动尊崇尊重深入人心。探索实施“社会力量+”拥军新模式,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加入拥军队伍。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优待项目清单,遴选出209家拥军门店和企业,对“拥军门店”进行授牌,优惠服务项目涉及餐饮、住宿、金融、医疗、旅游等众多领域,惠及数万人次。全市在军人军属等服务对象优先优待上做到政府领跑、社会接力、全民参与,拥军服务无处不在,尊崇优待深入人心。
爱民情深 并肩前行 军地共建有温度
驻守一地,造福一方。驻并部队官兵情系第二故乡、心系百姓冷暖,自觉融入太原,树立了新时代人民子弟兵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
2021年,面对我市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汛,驻并800余名官兵奋战一线,军地合力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4万人。
2023年,面对交城蔓延至古交的山林火情,快速动员,第一时间组织600名官兵和民兵赶赴现场,安全高效完成扑救任务,充分彰显为国为民的忠诚担当。
抗汛抢险时,山火蔓延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驻地官兵的身影。驻并部队子弟兵向险而行,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尽显担当。近年来,驻并部队累计出动兵(警)力12万余人次,车辆5000多台次,抢救被困人员4000多人,挽救人民群众财产近5000万元,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军民本是一家人,根根叶叶心连心。驻并部队积极支援地方重点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参加地方平安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共建等活动。
太原警备区先后投入107万元,帮扶娄烦县米峪镇康家沟村修桥筑堤、购买农机设备,扶持有机蔬菜种植、牲畜养殖,援建光伏电站、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武警太原支队投入79万元支持阳曲县店子底村和美乡村建设,帮助援建店子底支前纪念馆、经济规划室、“再走支前路”沉浸体验教学场地、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项目等。武警太原支队中校以上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高中生(大学生)27人,以实际行动帮助学子圆梦。
这一桩桩,一件件支援地方重大建设、为民服务的好事实事, 彰显了军民团结,展现着鱼水情深,尽显驻兵部队的身手和作为。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驻并部队还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支持娄烦县打造以“高君宇故居”为引领的红色旅游片区,推动阳曲县打响以“支前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省域红色教育品牌,先后推动建成22个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7个省级国防教育示范校(村镇)、32个市级示范单位,国防教育阵地不断拓展延伸。
守正创新 强化引导 双拥氛围有厚度
暮春时节,青年路两旁的银杏树新叶萌发,鲜活灵动。过往行人和银杏景观合影时,“拥军优属 拥政爱民”的标识牌也一同被定格到镜头里。
千年古街钟楼街古韵新潮,游人如织。这条街也是双拥示范街,50家惠军门店聚焦医疗拥军送健康、文化拥军送温暖、餐饮拥军送实惠、礼品拥军送情怀,用特色暖心服务将“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这一承诺落到实处。
行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 随处可见创新双拥主题宣传品牌。近年来,我市建成66处“113”双拥主题公园、街道、社区宣传阵地,深入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全市“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氛围浓厚而热烈。
厚植双拥情怀。深入开展退役军人保障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兵役法等政策法规学习1400余场次,提升现退役军人依法维护权益意识和双拥工作者业务能力。
近3年来,各级烈士陵园共接待祭拜烈士团体7872余个、82万人次,参加网上祭拜烈士人数达23万人次,有效激发广大军民双拥热情。
宣传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组织编印了《烽火太原》《战火中的青春》《祖国功臣》等军事战争、老兵影像类合集。太原警备区积极举办国防教育知识竞赛,组织编印《太原红色故事》,全市广大军民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观念进一步增强。
丰富双拥内涵,充分体现军人“尊崇“地位。扎实开展“认亲结对献爱心”“双拥在基层”“情系边海防官兵”等活动3500余场次。
深化“城舰共建”活动成果。开展“送教上舰”活动,帮助224名太原舰官兵提升学历。推出送书上舰、送文化上舰的10项服务保障清单,进一步增进舰地情谊。
高标准开展“城连共建”活动,投入500万元为西藏阿里地区部队建设多功能文体活动中心,丰富边海防官兵文化生活,为练兵备战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开展双拥座谈会、书画展、征文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500余场次,“双拥之花”遍地开的氛围愈加浓厚。
汾河之畔,川容如画。2023年5月,由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主办的“你好,双拥模范城”系列宣传活动在太原启动。这次“亮相”,有效提升了太原全国双拥工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展老兵风采,聚社会能量。我市常态化做好英雄烈士、“最美拥军人物”“最美”系列等典型模范的选树和宣扬。市委宣传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太原广播电视台等联合举办太原市“最美拥军人物”“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会,累计观看人数达200万人次,全市各级共开展典型模范宣讲1900多场次,受众20万余人,“最美”系列传播力、影响力大幅提升。
逐梦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拥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发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优良传统,更加完善军地协同共建工作机制,全面深化双拥创建活动,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优服务推进新时代双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太原篇章而努力奋斗。
太原日报记者 弓凤飞 通讯员 周 鹏
来源:太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