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格力电器在2025年4月22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完成董事会换届,71岁的董明珠以 100% 赞成票率连任董事长。同时将总裁职位交由张伟接任,新一届董事会中 85 后技术骨干钟成堡的加入,标志着格力管理层年轻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
格力电器在2025年4月22日的临时股东大会上完成董事会换届,71岁的董明珠以 100% 赞成票率连任董事长。同时将总裁职位交由张伟接任,新一届董事会中 85 后技术骨干钟成堡的加入,标志着格力管理层年轻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然而,董明珠在回应投资者关于管理层年轻化的提问时,却抛出 "绝不用海归派" 的争议言论。这一表态与其近年来的人才战略一脉相承。
只是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争议本身就是最划算的广告费。然而这份用话语炸弹点燃的财报烟火,能否照亮格力穿越周期迷雾的前路?
年轻化还是“老树新花”?
董小姐的嘴,格力的盾。这位71岁仍以“精神90后”自居的铁娘子,在格力电器2025年董事会换届的镁光灯下,再次用金句完成了对舆论场的精准爆破——“绝不用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人才”。
虽然这番太极打得漂亮,却难掩股东们对“董小姐终身制”的隐忧。毕竟,当舒立志、钟成堡等新晋董事的履历表上赫然写着“格力工龄15年+”“内部培养标兵”时,所谓的年轻化更像是老树开新花——嫁接的仍是同一套根系。
格力电器的管理层结构调整始终与投资者诉求紧密关联。2024 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下滑 5.34% 至 1467.2 亿元,净利润却逆势增长 9.3% 至 219.6 亿元,这种 "增收不增利" 的结构性矛盾,折射出家电行业存量竞争的残酷现实。投资者对管理层年轻化的焦虑,本质上是对格力能否在智能化转型中保持创新活力的担忧。
从董事会换届结果看,格力确实在推进年轻化:38 岁的钟成堡作为技术骨干进入董事会,其从基层技术员到总裁助理的晋升路径,体现了 "内部培养 + 技术导向" 的人才策略。但这种调整远未达到市场预期 —— 新一届董事会平均年龄 58 岁,仍高于美的集团(55 岁)和海尔智家(56 岁)。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强调 "年轻化的关键是思想而非年龄",更像是对投资者质疑的软性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的年轻化策略与财务数据形成微妙对冲。2024 年公司研发投入达 78.2 亿元,同比增长 5.47%,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16%,但研发团队中无一名海归。这种 "重本土、轻国际" 的人才结构,在空调主业毛利率稳定在 30% 的背景下尚可维持,但在新能源、智能装备等新兴领域,可能成为技术突破的瓶颈。
本土学生工资比海归低1/3
但若以为这只是场脱口秀就天真了。董小姐的“不用海归群体”,实为一场精心策划的流量收割。
2024年一季度,格力电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4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150.65亿元,同比下降了119.52%。
更深层的算计则藏在人力成本里。根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与展望2023》,2023年国内应届生平均招聘月薪为10342元,2023年海归优先岗位的平均招聘月薪为15240元。因此,选择“物美价廉”的本土应届生,既能压缩薪酬开支,又能确保人才更易融入“董明珠思想”体系,堪称成本控制与意识形态的双赢。
至于“间谍论”的惊悚修辞,不过是流量时代的爆款标题党,潜台词分明在喊话:“都来看看咱格力的核心技术硬核到需要防谍!”这套组合拳下来,既安抚了担心技术外流的民族情绪,又给“格力核心技术”的故事添了把柴火。
细究格力股权结构,高瓴资本持股16.02%、香港中央结算增持至11.87%,这些资本耐心正在接受考验:董小姐个人IP与格力品牌的深度绑定,虽带来短期流量红利,却也导致“董明珠健康家”战略发布后股价四连跌。
董小姐筑起的“人才围城”,既是格力的护城河,也可能成为困住未来创新的迷宫。当碳化硅芯片的装机量与直播间的销售额共同撑起财报时,这位铁娘子或许早已参透商业的本质——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争议本身就是最划算的广告费。
只是当雷军带着小米汽车杀入战场,美的用数智化悄然包抄时,董大姐的“人才围城”能防得住友商,防得住时代吗?
来源:搞笑大小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