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百泉镇大河村尖坡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记者远远就看到村民们正操作着机器准备作业,伴随着播种机的轰鸣声响起,该村首次开展的110余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正式进入机械化作业阶段。
村南村北春水鸣,村村布谷催春耕。春耕时节,独山县百泉镇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走进百泉镇大河村尖坡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记者远远就看到村民们正操作着机器准备作业,伴随着播种机的轰鸣声响起,该村首次开展的110余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正式进入机械化作业阶段。
过去,大河村受限于“巴掌田”“鸡窝地”等零散地块影响,存在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土地利用率不高、机械化推广难度较大等问题。近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国家粮油稳产政策号召,结合“旱地宜机化改造”经验,对零散地块进行整合,引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配套机械化作业设备,有效突破了传统种植模式桎梏。
此次实施的110余亩示范项目,通过高性能新型播种机、大型犁田机等设备,实现了高效犁地、旋耕、施肥、播种等作业。项目采用“3+2”种植模式(3行大豆、2行玉米),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有效提升土地产出率。
“以前种地全靠人力,一亩地干下来衣服都湿透了,真的很辛苦。现在我用机器一个人一天能完成十几亩,效率高了太多。”村民岑富勇感叹道。
同时,该村还积极对接企业,联合贵州谷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大户带动小户”“公司采购”的发展模式,确保广大种植户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以点带面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为当地粮油增产、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能。
“我们计划以此次示范田打造为契机,进一步发展‘宜机化改造+复合种植’模式,不断扩大机械化种植面积,并探索‘订单农业’合作,积极对接深加工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村民增收致富。”独山县百泉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冯德海说。
如今,在百泉镇大河村种植基地的田垄间,新播下的种子正悄然萌发,这片曾经的“鸡窝地”,正借助科技与创新的力量,蜕变为富民强村的“聚宝盆”。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