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还没有到非得“翻脸”的程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08:32 2

摘要:尼克松访华与建交的积极意义: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这一历史进程表明双方有打破意识形态差异、实现关系缓和与合作的可能,为当前和未来的关系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说明两国有能力和意愿去管控分歧、寻求合作。

中国和美国还没有到非得“翻脸”的程度。

尼克松访华与建交的积极意义: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1979年两国正式建交,这一历史进程表明双方有打破意识形态差异、实现关系缓和与合作的可能,为当前和未来的关系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说明两国有能力和意愿去管控分歧、寻求合作。

过去几十年间,中美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合作,双方都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和发展机遇,这些合作成果为两国关系的延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使双方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尽管近年来贸易摩擦不断,但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依然庞大。2024年,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美双边贸易额仍高达5883.1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大量的贸易往来使两国经济相互交织,彼此依存度较高,一旦“翻脸”断绝贸易关系,对双方的经济都将造成严重冲击。除了贸易,美国企业在中国有大量的投资,涉及汽车、金融、科技、消费品等多个领域,这些投资为美国企业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和市场机遇;同时,中国企业也在美国进行了一定规模的投资,涵盖能源、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等。双方的投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使得双方在经济利益上难以割裂。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环节但又紧密相连。美国在高端芯片、软件、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领域具有优势,而中国则在制造业、组装加工、新能源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两国产业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得双方在全球经济中相互依赖,难以轻易“翻脸”打破现有的经济格局。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两国需要在诸多全球性问题上进行沟通与协调,如反恐、防止核扩散、应对地区冲突等。例如,在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中美双方的对话与合作对于推动问题的和平解决至关重要。面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全球性挑战,中美两国作为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影响力,双方的合作对于应对这些挑战具有关键意义。以气候变化为例,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双方在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的合作,将对全球气候治理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双方对彼此的了解和认知不断加深,认识到这种差异并不必然导致冲突和对抗。双方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寻求在差异中找到合作的契合点。多年来,中美两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对话机制和沟通渠道,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这些机制为双方管控分歧、避免误解和误判提供了平台和途径。双方也都有意愿通过这些机制来维护关系的稳定,防止分歧的扩大化和冲突的升级。

美国国内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政治派别,它们在对华政策上的立场和主张并不完全一致。部分商业团体和企业界人士强调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以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市场准入;一些学者和专家也呼吁理性看待中美关系,避免过度对抗。这些多元的声音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形成一定的制约,使其难以轻易做出全面“翻脸”的决策。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民族复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外部环境,包括与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中国政府深知与美国“翻脸”将对国内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过积极的外交沟通和合作倡议,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密切,包括旅游、留学、商务考察等。大量的美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同时,也有众多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深造,为美国的教育和科研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人员往来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如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产业的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相互传播和借鉴。文化产业的合作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两国关系的缓和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得双方在文化层面上难以彻底“翻脸”。

———

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中美首脑会晤中的重要议题。双方注重就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立场加强沟通,共同推动多边谈判取得积极成果,如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美国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基础四国”对《哥本哈根协议》的达成发挥了首要作用。此外,还加强了关于各自国内气候政策的对话,举办了一系列双边会议。

中美通过行动倡议的方式,在载重汽车和其他汽车减排、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建筑和工业能效、温室气体数据收集和管理、气候变化和林业、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工业锅炉效率和燃料转换等主要经济部门的8个合作领域开展了具体、务实的合作,并且在碳捕集和封存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美国能源部和中国国家发改委共同选定了四个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项目进行合作。中国参与了美国倡导建立的“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主要经济体能源与气候变化会议”、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等多边国际气候机制,双方还约定加强在二十国集团、《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清洁能源部长会议等场合的对话合作。

自2009年以来,中美建立了气候变化方面政策对话的制度化安排,包括中美气候变化工作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能源与环境十年合作框架等,这些工作组机制与研究中心、合作框架相辅相成,有力地促进了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美之间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双方利用各种平台和机制充分交换意见,增进了相互理解,增强了政治互信,还达成了一系列有关气候变化合作的双边协议,确立了基本的合作框架,显示了双方气候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开启了持续性的合作努力。

美国认为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对于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新兴国家责任的同时,忽视或贬低发达国家自身的历史排放责任,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和适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来推动制定新的规则,改变原有机制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在达成2015年全球气候协议的问题上,中美存在明显分歧,这些分歧反映了双方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多边进程中对责任与能力等具体问题的不同认知和建设国际气候制度的不同利益诉求。

———

2024年中美贸易额为6882.8亿美元,同比增长3.7%。中国对美出口集中在轻工、机械设备、家电家具等领域,满足美国消费者日常和企业生产需求;自美进口则以农产品、集成电路等为主,如2022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占其总出口量一半以上。美国企业在中国有大量投资,涉及汽车、金融、科技、消费品等多个领域,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中国企业也在美国进行了一定规模投资,涵盖能源、基础设施、高端制造业等,促进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

1979年签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科技合作奠定基础,此后双方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地学、工程等多领域展开合作。例如,中美科学家共同开展医学研究,在艾滋病防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天眼”也向美国等全球科学家开放,促进天文领域合作。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美是全球最有资源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研究开发的国家,合作有助于协调研发方向,避免技术失控风险,推动产业发展。此外,在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双方也有广阔合作空间。

早在1925年,康奈尔大学与金陵大学开展“康奈尔-金陵项目”,美国育种专家来华传授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制定育种方案,推动中国农业发展。近年来,双方在农业技术方面的交流依然频繁,共同探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中国是美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美国的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量出口中国,满足中国国内部分农产品需求,同时也为美国农民创造了经济收益。

双方签署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采用“1+2+1”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专业人才。此外,两国学生交流频繁,大量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美国学生也到中国学习汉语和文化,促进了双方教育资源共享和文化相互理解。

两国旅游市场庞大,双方积极推动旅游业发展,增加航线、简化签证手续,促进人员往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在新冠疫情期间,中美两国的科学家和医疗机构分享抗疫经验和研究成果,在病毒检测、治疗方案、疫苗研发等方面进行合作。此外,双方在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等方面也有共同责任和合作空间。

中美在反恐情报交流、打击跨国恐怖组织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双方在禁毒领域密切协作,共同打击毒品走私、合成毒品制造等犯罪活动,保护两国公民的健康和安全。

中美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保持沟通与合作,如在维和、人道主义救援、核不扩散等问题上,共同推动多边主义发展,为解决全球性挑战贡献力量。双方在亚太等地区事务中进行对话与协调,尽管存在分歧,但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大框架下,就朝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进行沟通,探索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的途径。

来源:溜达溜达溜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