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茂腔剧团的台柱子孙素莲(文/李连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08:51 1

摘要:安丘茂腔剧团成立于1960年,首任团长王佩珂。两年后,扩大到40多人,可谓人才荟萃,行当齐全。主要演员有孙素莲、赵英、胡长英、杨秀芬、郭苹、逄明英、魏其信等。

安丘茂腔剧团成立于1960年,首任团长王佩珂。两年后,扩大到40多人,可谓人才荟萃,行当齐全。主要演员有孙素莲、赵英、胡长英、杨秀芬、郭苹、逄明英、魏其信等。

剧团成立之初,主要是挖掘传统剧目,整理大众熟悉而广为流传的旧戏。郚山镇冒肘鼓世家李怀义任剧团支部书记,他对这个剧种的生、旦、净、末、丑皆通,他是团里的教戏、说戏的总指导。排练学习新戏,县剧团派孙素莲和赵英到青岛金光剧团学习,她们分别传神入化地,学习到了青岛市金光剧团,主要演员宿艳琴和曾金凤茂腔演唱的精髓。

我村的孙素莲生于青岛,孩提时代随父母在青岛生活多年,经常去青岛金光剧团学唱茂腔戏。她耳濡目染,长期模仿。

回到老家景芝郭家庄子村后,13岁就在县文化馆开办的文艺训练班中演古装戏。1960年修峡山水库时,安丘工段宣传队慰问演出,她一出《西京》就被县委领导推荐到了安丘县茂腔剧团。

她工青衣,《罗衫记》和《双贵图》是她的看家戏,也是剧团的打炮戏。她唱起来咬字清,吐字准,句句送进观众的耳朵里。她音质好,唱腔优美。后来嗓音也有点沙哑,加上会用鼻音,拖腔圆润,味道特浓,字正腔圆,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

后来,我从事文化工作,对山东地方戏有了初步认识。茂腔就是我们山东省主要地方戏曲之一,它以淳朴明快,委婉柔怨的艺术特色,优美动人的唱腔和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乍来一听,酥一阵、麻一阵,速速拔腿就走,

听上三天,生也好、旦也好,问问那里接台。

这是中国楹联泰斗马萧萧在2000年应邀参加安丘市京剧团建团5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我们谈到安丘茂腔剧团的辉煌,他老人家在安丘宾馆用毛笔给我写下了,描述我们安丘茂腔的对联。

他告诉我说:安丘县清末民初时期广为流传的戏剧是“周姑子”,山东半岛以胶县、高密等地盛行的茂腔,是由“周姑子”演变而来。马萧萧讲到他在安丘上中学时,校里组织春游活动,在青云山下的,高家沟村、杏行村看到他们的演出活动。后来马萧萧先生从事了民间文学工作,还专门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

马老还告诉我,据《海州志》记载,茂腔前身最辉煌的一次纪录是清朝康熙二年前后进京演出,比“四大徽班进京”还要早近百年。

“周姑子”戏是安丘群众最喜爱的地方戏。1840年前后,老“肘鼓子”戏流传到安丘,从海州、赣榆一带传来一种用柳叶琴伴奏演唱的“冒肘鼓”调,“本肘鼓”受到它的影响,女声也采用了尾句上翻八度的唱法。

青岛金光剧团来景芝演出全体演员留影

1954年,青岛金光茂腔剧团第一次来安丘,带来了发电机、电灯、灯光布景,租用开明剧院场地演出,演出剧目“天仙配”,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主演曾金凤,女扮男装串演男角。所谓灯光布景,实际上就是画在布上的背景,用电灯光照射,灯前用一块画了云彩的玻璃,缓缓移动,云彩的影子投射到幕布上,造成风起云涌的视觉效果,那时候安丘人没见过此景,一时轰动全县,远远近近,都来看稀奇。这次演出,对安丘的影响极为强烈,很短时间,安丘当地的“本肘鼓”就演变成了茂腔。唱腔中去掉了向上翻八度的尾音“呕”,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充分,因而受到广大妇女群众的欢迎。

1960年,安丘县文工团改为茂腔剧团,红极一时。1964年开始,以演新戏为主,1966年合并于安丘县京剧团。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安丘各地的茂腔戏班遍地开花,单景芝附近就有杨家山前、班家庄、东营、宅科、万戈庄、班岗、伏留、郭家庄子、于戈庄等村就有十几个戏班。他们自己筹钱,四处购买乐器和戏装,一有闲暇时间或遇到喜庆节日,就相约演出。没有报酬,照常演出,为了喜欢和心爱的事业,甘当奉献。

茂腔所以得到群众的喜爱,主要是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唱词通俗易懂,句句送到耳朵里,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一听也明白。人们说它是“栓老婆撅子”。唱词运用方言俚语,诙谐有趣,大部分反映农村妇女的生活和愿望。唱出了她们的各种不幸、痛苦和灾难,唱出了她们的苦闷和心声。所以说和妇女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通。

二是唱腔委婉动听,旋律优美,吐字清晰,缠绵细腻,动人心魄。例如,《赵美蓉观灯》,进了灯棚,博览群灯,接连七十多句,一气呵成,华丽多彩,任你是谁,听不完这一大段快板演唱,是舍不得离开的。

三是土生土长,朴实无华。茂腔戏在安丘最著名的女演员有宿艳琴、孙素莲、杨小惠。其中宿艳琴七岁跟父亲学戏,八岁登台演出,是青岛金光茂腔剧团的发起人、团长。孙素莲、杨小惠就是宿艳琴的得意弟子,她们俩人又是安丘茂腔剧团的台柱子。

安丘县茂腔剧团在六七十年代根据我们广大干群的需求,经常到各村里去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茂腔剧团的演员主要是从各公社、村文艺宣传队精调细选,不断充实了新鲜血液,使得安丘县的茂腔剧团在山东半岛名噪一时。同时,又对全县二十五处公社的群体演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在全县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了一大批茂腔剧演员。

我记得第一次看茂腔戏,演出节目是经典唱段《赵美容观灯》,地点在我们景芝人民公社郭家庄子村中间一个土台子,演员只有一位,就是我们村在安丘县茂腔剧团的主要演员孙素莲。她饰演的角色是女扮男装的赵美蓉,在正月十五日偷偷下绣楼进京赶考,为丈夫昭雪。

该剧是茂腔优秀传统剧目,是“四大京、八大记”之一。赵美蓉的未婚夫孙继浩被赵美蓉之父赵洪谋陷入狱,孙继浩之母惊愤而死,嫂子芦凤英因家贫忍痛卖掉亲儿子宝童治办丧事。幸巧宝童被卖到赵美蓉身边,她得知婆母亡故的噩耗非常痛心,女扮男装以观灯为名去孙家吊孝。而后进京赶考,荣归故里后昭雪了其夫之冤。

我们村中心地段的土台子比地面高出一米多,台四周用围布圈成四方型,正面挂着两个汽油灯,雪白的汽灯照亮了整个夜空。孙素莲扮相俊俏,活脱脱就是一位美男子。她那“唱、念、做、”与“手、眼、身、步”堪称完美。她的唱腔婉转、悠扬,变化多,起伏跌宕。“丁字步,站街中,杨柳腰,把身挺,素白小扇遮着面容,闪一闪柳眉来观灯。”“再观观三皇五帝灯,前三皇,后五帝,燧人钻木取火红,传说神农尝百草,尧舜大禹把江山鸿。”从三国,到水浒,从菜园,到昆虫,豪放大气,滑稽幽默,她那喜调能够使人心花怒放、神舒意欢。她那悲调能使人凄凄惶惶、黯然欲泪。所有观众都沉醉在她的剧情之中,大呼过瘾,演出结束后村民没有一个离开场地的,直到孙素莲女士卸装后,再次来到台前,和老少爷们再一次告别,大家才开始很不情愿的离开场地,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家乡演出。

1959年春天,景芝人民公社大礼堂建成。每年春秋两季,青岛市金光茂腔剧团,安丘县茂腔剧团,纷纷前来租借景芝大礼堂演出。当时这个大礼堂设备在周边算是条件好的,前面大大的舞台,40排长条椅,可容纳千余名观众观看。在演出前几天,工作人员就骑着自行车到周围的县、乡、村发报子,并且介绍演出的剧目和主要演员名字,安丘县茂腔剧团主要演员孙素莲与杨小惠名列榜首。安丘县、高密县、诸城县离景芝人民公社较近的数百个村庄张帖‘海报‘’。分三种颜色红、黄、绿,将演出的题目及内容简介预先告知大家。春冬两季农活少,人民唯一期盼的就是在景芝人民公社大礼堂观看一场茂腔戏。在景芝大小街道,人山人海的场景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那个年代,我们在农村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打瓦、打阎王鼻子、捉迷藏,突然有这么近距离的一台茂腔专场演出,简直就是一次文化的盛宴。

孙素莲女士回村和镇里的汇报演出非常成功,成为了我们周围村庄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次成功的演出,启迪了我们郭家庄子大队男女青年,大队组建了文艺宣传队,结合当时的形势,排出了茂腔现代戏,在景芝周边的村庄巡回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孙素莲剧照

【作者简介】李连科,大学学历,从医、从政、从文,曾经任安丘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安丘市文旅局局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出版《安丘文化志》《安丘书画作品集》《安丘民俗》合著《安丘百名进士录》《三河文集》《安丘历史文化丛书》等著作

来源:大河向东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