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提醒心脏病患者:宁可早起去锻炼,也不要养成3个恶习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4 09:18 2

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早上起来运动一下?最近总是犯困,晚上又睡得晚,不知道这是不是对心脏不好。”

这句话是宋志宏在早饭桌上对妻子说的,他七十二岁,退休以后喜欢在家看看新闻、听广播,早上常赖床,晚上常刷手机。

前几年检查出心脏有些毛病,医生叮嘱要规律作息,但他一直没太在意。

随着气温升高、昼长夜短,他开始觉得身体越来越沉,尤其是一整天下来,胸口偶尔发闷、手脚发麻。

这时,他才隐约意识到,春夏交替不是简单的换季,对身体来说可能是个严峻考验。

尤其是对心脏问题人群,这段时间的生活方式,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决定了一整年的健康走向。

春末夏初,昼夜温差不再剧烈,但湿度升高、气压变化频繁,对循环系统是个挑战。

心血管病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不如常人,若还维持冬季懒散的生活节奏,容易导致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心率失衡。

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其实才是加重病情的隐形源头,很多人都明白运动好,但又总觉得“等有空了再说”,殊不知,养成几个“恶习”,比缺运动更危险。

医生们长期观察发现,有三种行为在春夏交替时最容易被忽视,却极大可能诱发心血管问题。

如果能识破并戒掉这些习惯,再配合适度的晨练,身体才会真正进入安全区。

先要说的一个恶习是晚睡不动,这个习惯在中老年人群体里普遍存在,很多人晚上看电视、刷手机,一拖就拖到深夜。

结果早上起不来,不动不走,循环系统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对心脏来说,这种节律是极不友好的。

人类的生理节拍决定了清晨是血管最紧张的时候,早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是最容易发生心梗、脑梗的时间点。

而如果晚睡加上起床晚,这个过程被人为拖长,身体更难适应,睡得晚会打乱褪黑素分泌,让交感神经持续活跃,结果就是夜里血压不降,白天血压反弹。

长期以往,心脏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变差,心肌负担增加,再加上起床不活动,血液流动缓慢,容易在四肢形成静脉淤积,间接加重心脏负担。

有人觉得反正醒着也没干啥大事,其实对内脏来说,这不是休息,而是一种长期疲劳。

最优的做法不是睡懒觉,而是在天刚亮时自然醒来,做一些缓慢的舒展动作,逐渐拉开循环系统的运行序列。

忽视体内水分也很危险,春夏交替,天气开始变热,出汗增多,很多人却没有形成主动补水的习惯。

有些人白天一杯水都不喝,只有渴得难受时才想起喝一口,这种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升高,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

特别是老年人,体内水分感知能力下降,不口渴并不代表身体不缺水,而心脏病患者本身循环功能较差。

一旦血液变稠,心脏必须耗费更多力量去推动血液流动,这无疑是加重心脏负担,临床上不少突发性心梗案例,都出现在气温升高的时节。

而背后的一个共性,就是脱水未被察觉,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习惯用饮料代替白水,结果摄入了大量糖分和咖啡因,非但没补水,还让身体更疲惫。

补水必须精准,早晨醒来、上午十点、下午三点前是三个关键时间点,每次150到200毫升为宜。

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分次缓慢补充,让体液环境稳定,心脏才不会被过度牵连。

早上空腹负重活动也需要注意,有人开始锻炼是好事,但方式错了反而成害,部分人一大早就跑步、骑行、爬坡,甚至快走半小时以上,却没吃任何东西。

这种状态对血糖波动极其敏感,尤其是中老年人,晨起后胰岛素分泌不稳定,如果空腹运动时间过长,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晕厥跌倒,甚至猝死,而更严重的问题是,低血糖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强烈兴奋,使得血压迅速升高,血管收缩异常。

这对原本有心脏基础病的人来说就是一个巨大诱因,很多人误解清晨是燃脂黄金期,就必须空腹进行,实际上这种说法忽略了老年人的代谢特征。

早上适合的锻炼应该是吃点轻食之后进行,比如一个鸡蛋、一片全麦面包,再慢慢散步15到20分钟,这样既能启动代谢,又不伤神经系统。

春夏交替,不只是衣物减轻、食欲变化,它还是心血管系统的一次生理考试,天热会加快血管扩张速度,也会让内分泌系统更加不稳定。

如果还保留着冬天懒散、不饮水、不规律作息的习惯,心脏负荷不降反升,最终出现的就是疲劳、憋气、心律紊乱这些看似偶发的问题。

但这些信号的背后,是血液状态变化、神经系统紊乱、心脏压力增高的综合反映。一旦这些信号长期被忽视,就会出现器质性变化,最终诱发严重后果。

很多人把健康理解为“不生病”,而不是“优化状态”。心脏作为维持全身代谢的核心部位,对细节变化的容忍度非常低。

小到饮水时机,大到作息结构,每一步的稳定,才构成了真正的安全感,春夏是一个动态过程,没有绝对稳定的环境。

唯有主动调节生活方式,才能构建出相对稳定的内环境,这个阶段,不是简单地“多走动”或者“少吃肉”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从根源习惯上找到误区,再一点点纠正。

可以看出,春夏交替不仅仅是天气变化的简单转换,它对心血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人忽略了季节变换对身体的影响,依然按照过去的习惯进行生活。

最终导致健康问题的累积,而从错误的睡前行为到日常生活中的恶习,每一个不注意的细节,最终都可能加剧心脏病的风险。

实际上,保护心脏健康的关键并非单纯依赖药物或极端的生活方式,而是通过合理、个性化的生活调整,使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保持最佳状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心脏病患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于秀婵.慢性心衰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及个体化营养支持改善效果分析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06-14

来源:于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