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血管里的动脉瘤,南大二附院影像科医生教您如何“拆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09:22 3

摘要:近日,演员孙铱在社交媒体公开了自己拆除脑内“不定时炸弹”的经历:因为二胎生化,孙铱去医院检查,影像检查意外发现她的脑血管上藏着一颗动脉瘤。医生警告“一旦破裂,致死率极高”,她随即接受手术成功“拆弹”。这并非个例,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

近日,演员孙铱在社交媒体公开了自己拆除脑内“不定时炸弹”的经历:因为二胎生化,孙铱去医院检查,影像检查意外发现她的脑血管上藏着一颗动脉瘤。医生警告“一旦破裂,致死率极高”,她随即接受手术成功“拆弹”。这并非个例,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7%,即便大多数脑动脉瘤可能终身不会破裂,但是一旦破裂,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多数破裂者直到发病前都毫无察觉。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医生提醒:看懂血管的“求救信号”,是预防悲剧的关键。

一、脑动脉瘤:沉默的“血管刺客”

脑动脉瘤是一种潜在的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是指颅内动脉壁异常扩张形成的囊状结构,这种结构使动脉壁变得薄弱,容易在压力下破裂。一旦破裂,会导致急性出血,威胁生命。想象一下:脑血管壁像被吹大的气球,鼓出一个脆弱的小泡——这就是脑动脉瘤。它可能潜伏数年无声无息,但一旦“爆裂”,血液瞬间涌入大脑,致死率高达40%。更可怕的是,90%的患者在破裂前毫无症状。因此,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几类人群应特别警惕脑动脉瘤的风险:有房颤病史、过度肥胖、缺乏运动、家族中有类似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并非所有脑动脉瘤都需要手术治疗,但密切的随诊观察至关重要。大多数患者在发现脑动脉瘤后应积极干预,以防止突发破裂带来的严重后果。

先天因素:占80%至90%,患者先天大脑动脉血管结构异常,导致囊状动脉瘤的形成。

后天因素:占10%至18%,与动脉硬化相关,称为动脉硬化性动脉瘤。

感染性动脉瘤:占0.5%至2.0%,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

外伤性动脉瘤:占0.5%,因外伤或手术导致血管壁受损形成。

其他疾病引起的动脉瘤:如肿瘤等。

破裂风险因素包括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劳累、气温急剧变化、吸烟、用力排便、咳嗽和打喷嚏等。脑动脉瘤的潜在危险性使其成为健康管理中的重要关注点,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严重后果的关键。

二、5把“影像钥匙”,锁定致命炸弹

原理: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技术重建脑血管的三维图像。

优点:无创、快速、分辨率高,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适用场景:常用于急诊筛查和术前评估,尤其适合疑似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张大爷突发剧烈头痛,CTA快速锁定破裂动脉瘤位置,为手术赢得黄金时间。

局限性: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较低,且对造影剂过敏者需谨慎使用。

原理:利用磁共振技术,无需注射造影剂(或少量使用)即可显示脑血管结构。

优点:无辐射、无创,适合长期随访和筛查高风险人群。

适用场景:用于无症状人群的筛查或已知动脉瘤的定期监测。李大妈是高血压患者,隔年进行MRA检查,6年追踪发现动脉瘤增大,及时进行了微创治疗。

局限性:对钙化或微小动脉瘤的显示效果不如CTA,且检查时间较长。

原理:通过股动脉插入导管,注射造影剂并利用X线成像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实时动态图像。

优点: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细节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适用场景:用于确诊复杂或微小动脉瘤,以及介入治疗前的评估。45岁的张先生突发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急诊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初步CTA检查发现右侧大脑中动脉疑似微小突起,但因血管迂曲重叠难以确认。此时,影像科医生启动了动脉瘤诊断的”天花板“—DSA检查。

局限性: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造影剂过敏等),且费用较高。

原理:利用超声波探测颅内血流速度,间接评估血管状况。

优点:无创、便捷、可重复性强,适合床旁检查。

适用场景:用于筛查高风险人群或监测动脉瘤破裂后的脑血管痉挛。52岁的王女士有10年高血压病史,近期频繁头晕。神经科医生建议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筛查。检查中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脑血管痉挛或动脉瘤破裂风险。需要进一步行CTA检查,确诊为未破裂动脉瘤,及时接受了介入治疗后转危为安。

局限性:无法直接显示动脉瘤的形态,诊断价值有限。

原理:通过高场强MRI设备,结合特殊序列(如3D-TOF)显示动脉瘤的细节。

优点:无辐射,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壁的结构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适用场景:用于评估动脉瘤的稳定性及破裂风险。38岁的程序员小林体检时通过MRA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有一个小的动脉瘤。常规影像显示瘤体形态规则,医生建议观察随访。但小林坚持要求进一步检查,高分辨率MRI揭示了惊人细节,基于检查提示的高风险特征,小林及时接受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病理印证了影像判断。

局限性:检查时间较长,费用较高。

“我们最痛心的,是患者因害怕检查而错过治疗时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唐小平主任提醒,现在的CTA检查辐射量相当于坐一次长途飞机,MRA更是完全无创,定期给脑血管“年检”,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

筛查和初步诊断:首选CTA或MRA,无创且快速。

确诊和术前评估:DSA是金标准,尤其适合复杂病例。

长期随访:MRA或高分辨率MRI,避免多次辐射暴露。

急诊情况:CTA是首选,快速明确诊断。

家族中有脑动脉瘤病史;

突发剧烈头痛(尤其是“霹雳样”头痛);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

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扩大等神经系统症状。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影像中心通过先进的检查技术,为脑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脑动脉瘤的诊疗战场上,影像科医生是当之无愧的"首席解码官",是血管世界的"福尔摩斯,他们不仅精通CT、MRI、DSA等尖端设备的"语言",更能从纷繁复杂的影像细节中捕捉致命危机,早发现、早干预,可守护您的脑健康!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头颈骨肌专业组专家介绍

唐小平,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科主任助理,江西省放射学分会MRI学组组长。

专业特长: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肌骨系统影像学诊断,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及临床应用。

社会任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青年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江西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委;江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分会委员;江西省保健学会影像医学、核医学分会委员。中国CT和MRI杂志青年编委及审稿专家。

科研成果:主持及参与国自然、省厅级课题多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包括中华系列及SCI论著近40篇,北美放射学大会(RSNA)、欧洲放射学大会(ECR)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接受为大会口头发言(Oral presentation )及展板(Poster) 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江西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袁爱梅,主任医师,江西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磁共振分会常委,江西省研究型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江西省乳腺肿瘤学会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八届委员会肌骨学组副组长,江西省医学会第四届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专业特长:骨关节、颅脑疾病磁共振诊断,尤其是关节损伤、感染、炎症,代谢性骨病,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影像诊断

顾太富,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江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学影像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江西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委员,江西省整合医学学会放射学分会委员,江西省保健学会影像医学分会 委员,江西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感染与传染病学组委员。

专业特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影像诊断

通讯员:王志强 黄芬

来源:江报健康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