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苍溪:法治擘画梨乡沃土 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2:10 2

摘要:“当公平与正义的种子在大地上播撒,法治的力量便开始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聆听诗朗诵《法治之光》,去感受那法治光芒下的宁静与美好……”春日的午后暖风轻拂,送来丝丝惬意。一场“一核三治”促和谐、法治星光耀云台文艺汇演在苍溪县云峰镇云台村的法治广场上演,吃过午饭的村民

“当公平与正义的种子在大地上播撒,法治的力量便开始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聆听诗朗诵《法治之光》,去感受那法治光芒下的宁静与美好……”春日的午后暖风轻拂,送来丝丝惬意。一场“一核三治”促和谐、法治星光耀云台文艺汇演在苍溪县云峰镇云台村的法治广场上演,吃过午饭的村民们端坐四周,一边感受着春日暖阳,一边观看音乐快板《奏响梨乡平安歌》等节目,人群中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法治基因深植苍溪沃土,绘就乡村治理新图景。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村(居)法律顾问驻点服务让村民遇事找法触手可及,“法律明白人”送法入户为群众送温暖、解难题,人民调解员奔波田间地头巡回解纷;法治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文化长廊镌刻村规民约,“普法小喇叭”播报乡音案例,法治养分随着二十四节气渗入阡陌炊烟。当法律知识与耕作技能同步传授,当庭院经济与守法经营共生共荣,一幅“法治理念生根、法治生态成林、法治硕果满枝”的振兴新景,正在苍山溪水间渐次舒展。

村民法治意识持续提升

步入云峰镇云台村,一副“立体法治画卷”徐徐展开——法治主题雕塑如明珠散落村道两侧,“三微一廊”普法矩阵(微景观、微墙绘、微课堂、法治长廊)串联起那跃动精构的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墙外侧镶嵌的“法治账图”以图表数据编织着村务经纬,与墙外错落有致的法治宣传栏遥相呼应。转角处,“村村通”小喇叭正用乡音播报着赡养继承新规,声波与墙绘中的法治典故光影交织,勾勒出新时代“法景相融、法润无声”的乡村治理生动图景。

(云峰镇云台村法治文艺汇演)

云台村创新构建“家门口”法治服务体系,通过打造“法治文化长廊+公共法律服务点”双阵地,整合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专职调解员及网格员四支队伍,形成“15分钟法治服务圈”。“现在村里既有看得见的法治景观,又有随叫随到的专业团队,村民茶余饭后遛个弯都能学到法律知识。”村党支部书记陈燕指着墙绘上的法治谚语介绍道。

这种浸润式普法带来显著成效。该村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连续三年保持98%以上,九成以上问题在村内就能解决。“以前村民遇事爱较劲,现在都习惯先找村调解员,实在调解不成才走法律程序”。调解员杨智杰翻开记录本,最新一页记着通过“庭院调解会”刚化解的宅基地纠纷。法治思维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村庄的行为逻辑,绘就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和谐图景。

(“唤马剪纸”法治文化作品)

法治元素处处可见,法治文化浸润人心。苍溪县创新打造“沉浸式普法矩阵”,将法治文化深度融入群众生活场景。苍溪县文昌镇白岩村开设“法治坝坝会”,通过案例点单、专家接单模式为村民量身定制普法课程。五龙镇平兰村协调司法所、法庭工作人员深入产业园区,以拉家常的方式解读涉农法规,现实普法与生产同频共振。唤马镇巧借非遗剪纸艺术,将赡养继承、人民调解等法律条文化作窗花作品,让法治文化在剪纸镂空间跃然纸上。黄猫垭镇高台村依托黄猫垭遗址,将红色法治元素融入乡村建设各环节,实现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的双向激活。这些既有泥土芬芳又具文化创意的普法实践,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立体的普法新格局。

苍溪县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王述群介绍,近年来苍溪县持续升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通过深化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开展“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实施“1名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专项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专业化法治力量。同时创新推动法治文化与本土红色文化、廉洁文化等深度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厚植法治观念,实现优质法律服务“村村通、时时享”,让法治春风吹进田间地头。

目前,苍溪县建有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4个,共有村(居)法律顾问454名,累计培育乡村“学法用法示范户”500户、“法律明白人”2370名。

一纸公约唤醒山水新生

白墙黛瓦隐于翠色,法治长廊缀满繁花,在苍溪县浙水乡山水村,“房在绿中坐,人在画中行”的诗意场景照进现实。这个由亭子口库区移民村蜕变而来的和美乡村,文化广场童声笑语与法治宣传栏前的专注身影相映成趣,黄连树下时常传出村民共商村务、化解矛盾的讨论声,处处跃动着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浙水乡山水村风貌一域)

作为省级重点水利工程移民新村,曾经的山水村深陷“三难”困局:库区水源分配纠纷不断、土地调整矛盾频发、产村融合步履维艰。“那时调解纠纷像解乱麻,没有法律准绳根本理不清头绪”。村党支部书记吴从俊清晰记得,2019年起实施的沿江产业带建设,多数群众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极不配合产业建设,阻碍施工、甚至正面反对村两委决定,让村“两委”痛定思痛,开启“依法治村”的破冰征程。

山水村创新构建“三维法治生态圈”,顶层设计上,建立“法律顾问+政府专班”双轨机制,从土地流转到项目招投标全程法治护航,近三年累计审查合同82份,规避法律风险36起;中坚力量上,培育10名“法律明白人”和2户学法用法示范家庭,打造“移动普法驿站”;基层渗透上,创新构建“公约引领+积分激励+文化浸润+多元解纷”四位一体法治实践体系—以《山水公约》为纲领,将法治条款融入村规民约,通过“村民积分制”建立法治行为量化评价体系,村民参与普法宣传、纠纷调解等活动可获得积分兑换农资奖品;设立“黄连树下解心结”调解平台,融合“乡贤能人+人民调解员”调解力量,近三年化解宅基地纠纷、赡养矛盾等基层问题15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这种“硬约束+软引导”的法治渗透模式,使法治精神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让法律知识浸润乡野,成为村民解决问题的自觉选择。

法治软实力催生发展硬支撑。2024年,山水村集体经济突破45万元大关,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站在“浙水楼”上远眺,库区碧波映照着法治文化墙的剪影,产业园区穿梭着佩戴法治徽章的“法律明白人”,曾经迷茫的移民新村,如今正沿着法治轨道驶向“山水相依、法景相融”的振兴未来。

三治融合绘就和美乡村

基层治理如何突破传统框架实现创新破圈?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立足在传承本地经验基础上深化创新,交出“党建引领、三治协同、多元共治”的破卷答案。通过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力量,三会村推动治理重心从“制度规范”向“体系构建”转型,以法治夯基、以德治润心、以自治聚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同时,整合司法、调解、警务等资源下沉网格,打造“家门口”法律服务体系,并依托“法律明白人”、村(居)法律顾问等载体提升村民法治素养。近年来,三会村先后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成为川北地区乡村法治善治的标杆。

(书法大师为三会村村民送上法治春联)

据三会村党支部书记魏光勇介绍,村内构建了“一核多元”治理架构。以党支部为核心,构建“廉勤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体系,创新“板凳会”“围炉夜话”等协商形式,推行“红条工作法”和“村民积分制”,实现“议题群众提、方案大家议、结果共同督”的闭环治理,有效提升村民自治效能。

有着“四川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的苍溪县元坝镇将军村,秉持“万事有解”治理思维,构建“党支部+乡贤说事”治理模式,设立乡贤说事室及说事大院,发挥乡贤德治引领作用。依托“一员六会”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法治文艺汇演、法治文化作品创作等普法活动,法治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滋养乡风民风。

(元坝镇将军村陈也先“说事大院”)

从法治景观融入田园阡陌到法律顾问驻点服务,从“法律明白人”送法上门到非遗剪纸传递法治精神,苍溪县用法治针脚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当解纷机制在黄连树下生根、普法课堂在产业园区开花、法治思维在乡风民俗中结果,这片红色热土正以润物无声的法治实践,书写着“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美好”的乡村振兴时代答卷。(梁露 唐宏明)

来源:四川民生资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