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节成为中外交流互鉴平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24 13:52 2

摘要:4月20日,影人的目光聚焦于第十五届北影节的一场特殊仪式——“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突出贡献”荣誉表彰活动现场。跨越17000公里的秘鲁家族企业Star Films三代人深耕中国电影发行的故事,吸引了所有人。卡普尔一家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电影的炽热情感,成功培育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4月20日,影人的目光聚焦于第十五届北影节的一场特殊仪式——“中国电影海外发行突出贡献”荣誉表彰活动现场。跨越17000公里的秘鲁家族企业Star Films三代人深耕中国电影发行的故事,吸引了所有人。卡普尔一家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对中国电影的炽热情感,成功培育了一批对中国电影怀有浓厚兴趣的拉美观众群体。现场,卡普尔的儿子阿曼用中文说“我爱中国电影”,传递了秘鲁人对中国电影的热爱。这一幕折射出北影节作为中外文明互鉴平台的核心使命——让中国故事被世界“看见”,也让世界故事被中国“读懂”。

中外影人畅谈 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去

中国电影正以技术突破与叙事创新叩开世界市场,以“新质光影·美美与共”为主题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了连接中外电影文化的枢纽。

本届北影节上,《哪吒2》的海外发行成绩成为热议焦点。这部由中国团队主导的动画电影,不仅在国内创下票房纪录,更以破6100万美元的海外总票房刷新近20年华语电影出海纪录。负责《哪吒2》在欧洲地区发行的英国CineAsia Trinity公司创始人塞德里克·贝雷尔兴奋地表示,《哪吒2》已成为近20年来欧洲地区影响力最高的华语影片之一,“《哪吒2》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在海外观众中引发了强烈共鸣,特别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中国创作者独特的讲故事方式,已经跨越了文化壁垒。”

如何让更多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在北影节的“国际会客厅:从多元内容到多元群体——中国电影的国际发行”论坛上,来自美国、东南亚、南美、欧洲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发行专家,共同探讨中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机遇与挑战。他们表示,各国文化出海成功都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重视内容支持,才能形成强势的软实力矩阵,为世界各地所接受。

法国Heylight Pictures合伙人Boris坦言,法国观众对中国印象的转变,与近年来对中国技术发展、文化输出的重新认知密切相关。“我们在推广影片时,不仅在讲电影本身,也是在讲中国今天的形象。”说起实操细节,Boris透露,“我们在发行《封神》系列时,大胆调整预告片结构,将故事重点从‘封神体系’转向‘人物情感线’,更贴合法国观众的叙事接受习惯。并采用‘先华人观众引爆、再扩展主流人群’的节奏,先行在巴黎首映,成功打出品牌后再逐步拓展至法语非洲国家、南美等市场。”

日本面白映画合伙人谢轶回忆《罗小黑战记》在日本的发行过程时表示,他们起初只能以“小馆包场”的方式试映,借助口碑逐步扩映,直至后期联合大公司重新制作配音版并实现百馆上映。“日本人很保守,一切都靠成绩说话,我们用了近一年打磨这个项目。”

为300家影人影企搭建交流平台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电影作品也需要通过全球各大电影节迈向世界舞台、展现多元魅力、拓展海外市场、提升文化影响力。对此,北影节“国际会客厅”还请来了圣塞巴斯蒂安、柏林、多伦多、东京与威尼斯世界五大国际电影节的重量级嘉宾,围绕选片逻辑、投稿路径、国际交流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讲授,以鲜活经验为中国电影人提出了切实建议。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林清心表示,选片是一种发现,也是一次文化对话。她提醒中国电影人:“请坚持讲你自己的故事。不要迎合趋势,不要在字幕环节草率收场。”在她看来,字幕质量与物料准备同样是打动电影节的关键要素。

柏林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王庆锵直言:“所有电影节都欢迎中国电影,只要它是一部好电影。”他鼓励年轻导演不要猜测电影节想要什么,而是专注创作,做好每一部作品,“总有一天,是电影节来找你。”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席选片人安妮塔·李女士表示,亚洲特别是华语电影近年在北美市场持续升温,华裔观众的文化共鸣也促使选片人更多关注该地区作品,“你不仅在拍电影,更是在讲给世界看的故事。”

市山尚三介绍,影片质量是东京国际电影节唯一评判标准,只要影片够好,不设国别上限,他坦言不会刻意平衡国家比例,鼓励电影人放下顾虑,把重点放在作品本身上。

值得一提的是,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国际会客厅”活动汇聚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及地区超过300家影人影企,搭建中外影人交流平台,活动期间累计促成近240余场会议。“国际会客厅”不仅为行业交流提供平台,更通过新作放映,以内容促进交易。活动期间,《午夜姐妹》、《朝圣之路》、《再来一口》、《逼迫》、《两个女人》、《试吃者》等六部影片放映,不仅给创作者提供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机会,也将通过“国际会客厅”接触到全球买家。

为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丰富渠道

北影节不但做到了让中国电影被世界看见,也给外国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渠道。在北影节“北京展映”策展人沙丹看来,北影节促进了电影产业的交流,因为这个平台,优秀的中外电影形成流动,连接了国际和国内,达成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北影节实现了东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沙丹表示,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今年北影节“致敬·修复”单元除了《西北偏北》《窃听大阴谋》《去了解》这种大师名作最新4K修复,还专门选择了“全球南方”国家的一组罕见佳作,包括安哥拉导演莎拉·马尔多罗的《桑比赞加》4K修复版,这是非洲第一部女导演拍摄的剧情片;玛瓦·纳比利的《被征用的土地》4K修复版,这是伊朗第一位女导演的名作;《第阿诺亚战场》4K修复版,则是“非洲电影之父”塞内加尔导演乌斯曼·塞姆班的代表作。而“环球视野”单元致力于展现多元文化的银幕对话,特别将目光放在了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等三国的精选影片,并且在“丝路亚洲连线”单元集结了丝路沿线国家的最新力作。

沙丹直言:“对于影迷来说,未曾见过的电影就是新电影,北影节要做的,是把一些冷门的经典变成当下的文化事件,而这种策展思路也呼应了中国电影开放多元、拥抱世界的格局。”

随着北影节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作为策展人的沙丹也越来越有底气,“现在策划组邀片要比以前容易很多,外国电影人主动要求来北影节,对于外国片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北影节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本届北影节,从主宾国瑞士的深度参与,到经典影片修复与全球首映的策划,从“哪吒出海”的热烈探讨,到国际选片人与市场放映的务实交流,以行动诠释了“电影是世界的语言”,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更是帮助中国电影破解出海密码,释放中国电影全球势能,共同书写电影产业美好未来。

统筹/满羿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