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战争进入1943年,日军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通过铁路、公路和碉堡分割八路军根据地,企图将抗日力量困死在太行山、太岳等地区。山西汾东北的临屯公路,连接临汾与屯留,是日军运输物资和调动兵力的重要通道。
抗日战争进入1943年,日军在华北推行“囚笼政策”,通过铁路、公路和碉堡分割八路军根据地,企图将抗日力量困死在太行山、太岳等地区。山西汾东北的临屯公路,连接临汾与屯留,是日军运输物资和调动兵力的重要通道。
公路沿线村庄饱受日军劫掠,百姓苦不堪言。太岳根据地作为八路军129师的重要阵地,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为游击战提供了天然屏障,但也面临日军频繁的“扫荡”压力。
1943年9月,日军集结2万余人,对太岳地区实施毁灭性清剿,企图摧毁八路军指挥中枢,建立所谓“山岳剿共实验区”。
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县一个贫农家庭,童年饱受地主压迫,8岁开始替人放牛,13岁当长工,瘦弱的肩膀挑着沉重的水桶,汗水浸透破衫。1930年,15岁的他投身红军,加入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作战。
战场上,他手持汉阳造步枪,动作敏捷,多次冲锋在前。长征途中,他跋涉雪山草地,脚底磨出厚茧,负伤数次却从不退缩。1935年,他在四川天全县作战时,端着机枪追击敌人,勇猛异常,赢得“王疯子”的称号。
抗战爆发后,王近山编入八路军129师,历任772团副团长、769团团长等职。1937年10月,他在七亘村伏击战中率部埋伏于山坡,歼灭日军辎重部队300余人,缴获物资装满数十辆大车。
两天后,他再次在同一地点设伏,歼敌百余人,截断日军运输线。1940年,他参与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破袭战中指挥部队摧毁日军据点,破坏铁路数十公里。
1942年,他升任386旅旅长,兼任太岳军区第二分区司令员,负责太岳地区的作战指挥。他的作战风格以“猛、快、准”著称,善于捕捉战机,常在敌人意想不到处发起攻击。
1943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王近山率386旅16团前往延安,组建新编第四旅,同时护送一批干部和家属。任务艰巨,沿途需穿过日军封锁线,避开战斗以确保安全。然而,王近山在行军途中获悉日军动向,决定利用地形优势打击敌人。
10月22日,部队抵达洪洞县东南的韩略村。村庄依山而建,土墙瓦房错落,村外临屯公路蜿蜒穿过,路侧灌木丛生,两侧山坡陡峭,地形险要。情报显示,一支日军小队将沿公路经过,人数约180人,行踪隐秘。王近山迅速召集连排长部署作战计划,命令部队隐蔽于山沟,准备伏击。
韩略村附近的地形对伏击极为有利。村庄东侧500米处有一座日军炮楼,驻守一个小队,负责保护公路,但炮楼被村墙遮挡,无法直接观察伏击点。王近山亲自勘察地形,布置火力点:机枪手埋伏于高处,步兵分列两翼,手榴弹手隐蔽于路侧灌木丛中。
部队连夜行军,士兵们裹紧单薄军装,在寒风中匍匐待命。村民为部队送来热水和粗粮,民兵封锁村口,防止消息泄露。地方党组织提供敌情和地形情报,建议在韩略村设伏。
10月24日清晨,临屯公路上尘土飞扬,13辆日军军车沿路驶来,包括3辆小汽车和10辆卡车。日军士兵身着黄色军服,钢盔反射晨光,车顶架着轻机枪,戒备看似松懈。王近山趴在山坡岩石后,通过望远镜观察车队动向。待车队完全进入伏击圈,他挥下手臂,信号弹划破天空,战斗随即打响。
机枪手率先开火,捷克式轻机枪喷出火舌,子弹密集射向车头,火花四溅,玻璃碎片飞散。手榴弹手从灌木后跃出,抛掷木柄手榴弹,爆炸声震耳欲聋,卡车被炸得侧翻,冒出浓烟。
负责断头的3营9连集中火力射击前方的3辆小汽车,司机被击毙,汽车翻倒路边。负责截尾的2营6连用手榴弹和掷弹筒炸毁最后两辆卡车,堵住车队退路。两侧伏击部队同时开火,先投掷手榴弹,再以步枪和机枪齐射,日军陷入混乱。
日军试图下车组织反击,但狭窄地形限制了他们。部分日军军官从翻倒的汽车中爬出,挥舞军刀试图突围,但八路军从山坡冲下,刺刀与大刀交织,战斗迅速进入白刃战。八路军战士动作迅猛,刺刀精准刺向敌人,刀刃划过军装,血迹染红地面。
日军抵抗激烈,十几人甚至组织反击,冲向八路军的机枪阵地。王近山意识到战斗若拖延,附近日军可能增援,遂下令部队全力猛攻。他脱下上衣,亲自到一线指挥,激励士兵迅速结束战斗。
战斗持续约三小时,枪声渐息,公路上硝烟弥漫,地面散落弹壳与破碎的军装。180名日军全部被歼,无一逃脱。八路军伤亡16人,战果显著。战士们开始清扫战场,将日军尸体拖到路边,搬运残骸中的物资。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与血腥气,卡车残骸仍在冒烟,公路布满弹痕。清点战利品时,战士们发现异常:步枪仅缴获45支,远少于预期,而军刀却堆积如山,刀鞘上刻有日文,刀柄装饰精致,远非普通士兵配备。
一名年轻战士蹲在地上,检查一具日军尸体,捡起一支三八式步枪,弹膛内仅剩两发子弹。他继续翻找,却只找到几把军刀,刀刃寒光闪烁。其他战士围过来,议论为何步枪如此之少。
王近山闻讯赶到,蹲下检查尸体,注意到许多日军身着军官制服,肩章上有金色条纹,佩刀精良。他捡起一把军刀,刀柄上刻有番号,结合缴获的文件推断,这支日军并非普通作战部队,而是一支“战地观察团”,由中高级军官组成,任务可能是侦察或指挥,携带军刀而非步枪。
文件的初步解读显示,这支观察团隶属华北方面军,成员包括一名少将旅团长、六名大佐联队长及百余名中队长以上军官。他们的任务是评估太行山和太岳地区的战况,为日军新一轮“扫荡”提供情报。
王近山下令将文件和军刀整理装箱,派人押送至上级机关,同时命令部队迅速撤离,转移至苏堡方向,以防日军增援。韩略村东侧的日军炮楼因兵力单薄,战斗中未敢出战,八路军得以安全撤离。
战斗结束后,缴获的文件被送至八路军总部,详细分析证实了这支日军的身份:华北方面军特遣观察团,负责制定太岳地区“扫荡”计划。成员多为中高级军官,携带的地图和笔记本记录了根据地的地形、兵力分布和补给线信息。
这支队伍的覆灭直接打乱了日军的指挥体系,延缓了其对太岳地区的清剿行动。八路军以16人伤亡的代价,歼灭180名日军军官,战果远超预期,堪称以小博大的典范。
韩略村伏击战的胜利在太岳根据地迅速传播。部队在村头短暂休整,村民送来小米粥和烙饼,战士们分享缴获的日军罐头食品,士气高涨。王近山站在土坡上,向部队讲话,强调地形利用和情报准确的重要性。
地方民兵加紧挖掘封锁沟,妇女们缝制军鞋,支援前线。战果被整理成报告,上报至129师师部,刘伯承和邓小平高度评价王近山的果断决策。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旅以上干部时,称赞王近山“敢打没有命令的仗”,将其战术胆识概括为“革命英雄主义”。
此战对太岳根据地的意义重大。日军观察团的覆灭削弱了其指挥效率,为根据地争取了喘息时间。八路军利用这段时间加固工事,补充物资,组织民兵训练。
1943年底,太岳地区军民在“敌进我进”方针指导下,组建武工队,深入敌后,破坏铁路和据点,瓦解伪军组织。根据地人口从1943年初的不足千万,恢复到1944年的1400余万,主力部队扩编至20万人,民兵达30万,为后续反攻奠定了基础。
王近山此后继续率部作战。1944年,他调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旅长,参与爷台山反击战,阻击国民党军对边区的进攻。解放战争中,他指挥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屡建奇功。
来源:卡比獸papa